軟 萩/車昕林

車昕林

陽春三月,大地一片勃勃生機,欣欣向榮的明媚春光。在這草長鶯飛的大地上,我們紅安有一種野菜正在悄然而生。那就是葉形如菊,全株有白毛,開著黃色小花的鼠曲草,我們這裏俗稱“軟萩”,也叫“清明菜”。因為是在清明前,一些溝溝坎坎、田畦空地就會長出來。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邊軟萩遍地生。

軟萩在大別山一帶生長繁多,是紅安家喻戶曉的可食野菜之一。每年春天,是大家踏青采尋軟萩的好時機。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記憶中我和雙胞胎姐姐每到春天就隨著母親一起去田間地頭尋找“軟萩”。我們彎著腰在雜草叢生中仔細地辨認“軟萩”,遇到一大片母親就會蹲下來一點點地只采其嫩枝葉。而小的看不中,好不容易找出一棵壯實的大軟萩,就高興得大叫起來,像如獲至寶一樣迅速地連根拔起。母親便會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要留下根以便日後生長,當別人來時也有可摘的。母親的善良如同陽光一樣,總是默默地溫暖著我們,影響著我們。在我和姐姐打鬧的歡聲笑語中,母親不用多長時間就摘了一籃子鮮嫩欲滴的軟萩。於是我和姐姐就抬著裝滿軟萩的籃子,在春風溫柔的吹拂下,高興地回家準備做“軟萩粑”。

回家後我們就趕緊把軟萩裏的枯葉,雜草,和泥沙清理掉,再拿到村前的池塘裏清洗乾淨。拿回家瀝幹水分,然後和母親一起來到小隊上共用的“帝”(方言,書名石臼)裏“鐘”,我們這裏叫“鍾帝”(方言,應該是舂碓)。鮮嫩的軟萩在石臼裏反復地被鐘來鐘去,慢慢地變成深綠色泥狀的穰,就可以撈出備用。如果不喜歡軟萩中的苦澀味,就可把鐘好的軟萩泥穰擠掉多餘的軟萩汁水備用。

母親把之前空閒時磨好的糯米粉、粘米粉和軟萩泥一起倒在一個大盆裏面。加入適量的開水,用力揉搓,直到軟萩和糯米粉均勻地和二為一,形成質地柔軟,呈淺綠色的麵團。揉好的麵團在母親的巧手下,都捏成想要的樣子。餡料也是軟萩粑製作成過程中極其重要的。最常見的是和芝麻搭配,母親把自家種的芝麻炒香碾碎,再混入紅糖或白糖。細膩香甜的芝麻餡包在軟萩粑裏面,蒸熟或者是放在鍋裏慢慢地兩面來回,反復地煎,直到煎至兩面泛黃,清香肆意的軟萩粑就做好了。一直站在灶台邊看到直咽口水的我們姐弟就會各自拿起一塊,儘管滾燙的軟萩粑有點“咬”手,在稚嫩的小手裏跳來跳去我們也捨不得放下。一邊使勁地吹一邊迫不及待地咬一口,軟萩那獨有的鮮香軟糯加上芝麻的香甜令人回味無窮,百吃不厭。另一種餡料就是鹹菜做的,用家裏自醃的豇豆、小辣椒等,再加點五花肉,一起剁碎製成的餡包在軟萩粑裏面,比起芝麻糖,它卻總是熱情似火的,仿佛能驅趕所有不快和勞累,讓人欲罷不能。而母親欣慰地看著我們大口大口地享受自己也捨不得吃一個。我們一次吃不完,她就留著等我們玩餓了的時候再熱一下給我們吃。

後來的我們漸漸長大離開了家,在外漂泊打拼時回家的日子不多。我們就像候鳥一樣來回穿梭在繁華的都市和偏遠的鄉村之間,好多年沒有吃上現摘現做的軟萩粑了。兒時採摘軟萩美好回憶和軟萩粑鮮香軟糯早已侵入我們心底,經常縈繞在異鄉的睡夢中。母親依舊每年都會摘一些軟萩洗淨、鐘好凍在冰箱裏,等我們年終回家時再拿出來做成軟萩粑讓我們一飽口福。母親總是這樣默默地用她的方式,竭盡全力地為我們姐弟日夜操勞。爬滿皺紋的臉龐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那深陷的眼窩裏一雙溫和的眼睛總是閃爍著慈祥的光芒。有母親陪伴的日子,我們就是一群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

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準的整體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食品安全和養生保健。軟萩又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軟萩之所以受歡迎,主要因為它是“原生態”的天然食品,風味獨特,不僅營養價值高於種植蔬菜,更具有一定的養生防病的功效。軟萩性味甘、平,歸肺經,有鎮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以及非傳染性潰瘍、創傷之尋常用藥,內服還有降血壓、降尿酸的療效。春季食用軟萩粑,可以有效地預防哮喘、氣管炎等上呼吸道疾病,減少患感冒的幾率,還可以降低血壓,是春季藥食同源的佳品。正所謂:“軟萩粑香清明近,吃了春季保太平!”

軟萩粑現在已是紅安的特色美食之一。每到春天,百花盛開的時節。城區的人們逐漸走出家門,不顧路途遙遠驅車來到田間地頭採摘軟萩。一邊沐浴和煦的陽光,欣賞田園美景;一邊享受採摘軟萩的樂趣,收穫來自大自然豐厚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