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性攝護腺癌最要命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民眾網黃楸玲/台北報導】

許多人都認為攝護腺癌(或稱前列腺癌)不會致命,但其實並不然,名媛孫芸芸父親孫道存、台灣棋王吳貴臨等就是因攝護腺癌而辭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馮思中醫師指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台灣逐年增加,已分別占男性癌症的第五位及第六位,雖然早期發現的病友五年存活率接近百分之百,但若發生轉移,五年存活率僅剩不到4成,高死亡率堪稱是男人的無聲殺手。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發布的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111年攝護腺癌死亡人數為1,830人,死亡率10年上升47.5%,是65歲以上人口主要死因之一,對生命的威脅性更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攝護腺癌初期大多沒有徵兆或症狀不具特異性,除了易與好發於50-60歲的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外,國人對攝護腺癌的警戒心亦不夠,病友往往忽略警訊,以至於近6成台灣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更有3成以上病友初次診斷時就有轉移病灶,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醫師表示,多數男性顧及自尊心,寧願穿成人紙尿褲也不願至泌尿科檢查,再加上國內衛教宣導不足、篩檢亦不如其他癌症普及,導致台灣男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較西方國家高。

歐宴泉醫師進一步補充,攝護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以骨轉居多,約佔75%,其次是轉移至內臟器官或淋巴腺者約佔15%,骨轉移合併內臟器轉移10%,門診觀察到有些病友都是先至骨科或其他外科就醫,因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一旦轉移性攝護腺癌病友的格里森分數達到8以上或是PSA指數>20 ng/ml,其疾病進程較為兇猛,未來發生惡化的機率也較高。

而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除年齡為60-80歲外,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帶有如BRCA突變基因者、服用男性激素或平時攝取較多高脂肪食物的男性,都是罹患攝護腺癌的高危險群。

雖然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影響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根據標準治療指引,臨床初始治療為去勢療法(ADT),透過藥物或手術方式盡可能地降低體內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但通常在治療1-3年後癌細胞會產生抗性,當病友血清中睪固酮濃度低至去勢標準(<50ng/dL),但癌細胞仍持續增長者,則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不僅治療棘手,還具快速高死亡率,臨床上亟待出現更好的治療方案。

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男性生殖科科主任黃逸修醫師說明,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是透過抑制聚合酶PARP的活性,阻斷癌細胞DNA修復機制,進而導致癌細胞凋亡。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PARP抑制劑單獨使用於帶有BRCA突變基因的病友,可以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較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高出三倍,而若是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併用,則可用於不分基因型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友,且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影像學無進展生存期增加8至11個月,疾病惡化或死亡的風險也降低3成以上。

歐宴泉醫師強調,50歲以上男性應每半年定期至泌尿科進行血液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查與肛門指診,若是高度懷疑者,建議進行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切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與攝護腺癌和平共存之道。

攝護腺癌篩檢知多少?(圖:衛福部國健署)
攝護腺癌篩檢知多少?(圖:衛福部國健署)

更多新聞報導:
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 公私部門跨域合作提供長者多元需求
旅途愜意 防疫要記 別讓可預防的變成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