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沙-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活化石

天后博物館(亦稱赤灣天后宮)。
天后博物館(亦稱赤灣天后宮)。

▲天后博物館(亦稱赤灣天后宮)。

「辭沙」是古代王朝遺存下來的文化遺產。明永樂年間,使臣張源奉命護送暹羅使節回國,出使前特意來到今廣東深圳赤灣天后古廟祭拜媽祖,並卜得吉兆,然後在天后古廟前的海灘上以太牢為祭品祭祀海洋,這一儀式被稱為「辭沙」。赤灣天后古廟也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的獨特優勢,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一站,亦成為南中國海媽祖信俗的中心地區之一。

所謂「辭沙」,其意為祭祀大海及海洋神靈,以祈求神靈的護佑。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有載:「辭,假藉為祠。」是祭祀之意;「沙」,「水散石也」,即忽有忽無的沙礁。古代勞動人民由於缺乏科學知識,認為在海上遇到風暴或阻礙系水(海)底鬼神作祟,因此航海者在經過寬廣的港口或江河入海口的時候會舉行祭祀儀式,祈求海神保佑。

張源在赤灣天后古廟舉行的「辭沙」,與民間經過港口時舉行的祭祀儀式大不相同。明朝天順八年(一四六四年)翰林院學士黃諫《新建赤灣天妃廟後殿記》載:「具太牢祭于海岸沙上,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實之,祭畢,沉于海。」太牢,乃古代帝王祭祀神明所使用的最高規格祭品,《禮制·王制》云:「天子社稷皆太牢。」明代《大明集禮》、《洪武集禮》中記錄「太牢」、「沉水」祭祀之制是國家祭祀海洋的最高規格等級。

赤灣「辭沙」祭海大典,因使用「太牢」、「沉海」祭祀,且由明使張源前來主祭,開歷代國家使節在深圳赤灣天后宮祭祀海洋和海神之先河。從此,凡是出使東南亞的使節都會到此處拜祭媽祖。

「辭沙」祭海大典于清代傳入澳門,據清初詩人屈大均記載:「廣州諸舶口,最是澳門雄……五月飄洋候,辭沙肉米沉」。

清後期,「辭沙」祭海大典日漸成為一項民俗活動。據康熙版《嘉慶新安縣誌·藝文志·重修赤灣天妃廟記(王應華)》記載:「天妃之神,與海相終始,自宋以來,累冊封號,遣有司春秋致祭,其重幾與祝融、勾芒、顓頊、蓐收四海神等……世俗:南北之濟者,必禱于海岸,得吉,而後敢濟,謂之「辭沙」。」

清末,隨著戰亂等因素的影響,「辭沙」祭海大典也隨之衰落。

一九九五年赤灣天后古廟重光。「辭沙」祭海大典重新得到關注。二零零六年,「辭沙」祭海大典相繼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赤灣天后古廟原名為「天妃廟」,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但有文獻記載,它是「新安八景」中首景「赤灣勝概」中的主景。赤灣天后古廟在明清時期多次重修、擴建,後來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一九九二年後,深圳市南山區政府開始著手按歷史原貌修復赤灣天妃廟,並更名為「赤灣天后古廟」。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一日,赤灣天后古廟正殿落成。一九九七年,天后博物館(亦稱赤灣天后宮)成立,屬專題性民俗類博物館。建有牌樓、山門、大殿等古代建築群,同時開設了赤灣天后古廟歷史展、辭沙與海洋文化展等五個展廳。該館是大陸珠三角收藏和研究天后宮文物和天后文化的重要機構,每年均舉行「辭沙」祭海大典和天后誕等大型民俗活動。屬深圳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