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吉祥月 普度護生迷轉悟

農曆七月,民間俗稱「鬼月」,以民間習俗來說,是陰間鬼魂回到人間接受後代子孫或大眾供養的月分、好兄弟放長假的時刻,許多人擔憂鬼魂來到陽間,因此起了敬畏心、恐懼心,但真相真的是如此嗎?從歷史和宗教脈絡,探討鬼月到底是怎麼來的。

慶讚中元,從民宅、宮廟到公司行號,盛大舉辦普度儀式,這天到底是道教,還是佛教節日呢?

淡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郭鎧銘:「民間信仰傳說,祂就是舜,舜就是這位地官大帝,(中元節)在這一天,剛好是所謂的赦罪日,如果說我們有什麼犯錯,什麼樣的過往的一些罪刑,這一天我們舉辦隆重的祭典、一個科儀,我們祈求地官大帝可以給我們解除這些罪惡。」

道教儀式後來結合了佛教和儒家思想,目連救母的故事廣泛流傳,加上戲曲、小說的影響,民間才漸漸形成中元普度。

淡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郭鎧銘:「後來有一部經典就在講這件事情,是盂蘭盆,因為盂蘭盆,這是梵文,就是解救倒懸的意思,因為這些惡鬼就好像被倒吊著一樣,我們可以解救他們,後來這個整個混同之後,到台灣今天我們看到變成普度。」

慈大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長 林建德:「這跟佛教有關聯,但是佛教的原始意涵其實傳遞的是孝順,是目連(尊者)救母的那一分孝心。」

溫馨農曆七月會大肆鋪張祭祀,甚至舉辦大型法會,據說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伎倆。

淡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郭鎧銘:「七月做法事,他們才有生意賺,去普度,還有一個可能跟他(朱元璋)自己是平民造反(起義)有關,他也很害怕說,到時候(人民)集結起來想要幹什麼,因為他也很害怕,他自己當過和尚,也知道說人民力量是很可怕的,那乾脆七月你們都不要給我亂動,好好去拜拜(祭祀)。」

到了清朝晚期,閩南移民到了台灣,械鬥和衝突不斷,死傷無數,於是開始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也就是所謂的好兄弟,鬼月風氣正式成形。

淡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郭鎧銘:「在台灣,你可看到很多所謂的有應公、萬善爺,或是有應媽、大眾爺這一種的(廟),這個你可以說是台灣一個人情味,因為就是一方面認為說,你們(鬼魂)沒有人祭祀很可憐,有一些是感念這些忠臣義士,像當時抗日死很多(人),還有一些為了維護我這個村莊死掉了,我們在節日的時候我們祭祀他。」

民俗鬼月有著濃厚人情味,不過民間普遍認為,這個月是冥界放長假的時候,只要有鬼就諸事不宜。然而,正信佛教卻不是如此。

證嚴上人開示(2014.07.13):「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大林(慈濟醫院)、我們的花蓮(慈濟)醫院,也是農曆的7月啟用,很多事情我們都不會去說,哪一個月是吉祥,哪一天是好日,哪一個時是吉時,我們沒有這樣,月月都吉祥,日日都好日,因為我們心正,什麼時候都是正。」

農曆七月是結束結夏安居的時刻,也就是古印度佛弟子們暑期修習佛法的結業日,是歡喜月、吉祥月。了解傳統背後的故事後,其實不管哪一天,只要心存正念,行事謹慎,天天都可以平安度過。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中國大陸籍船員滯留安平港 志工送關懷
窺探海底世界血管卻冒泡泡──潛水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