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轉型:氣候殺手變救星

(德國之聲中文網)土壤是氣候保護不可或缺的助力,因為土壤可以封存大量的碳,若土壤碳流失,碳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結合為二氧化碳。其中的關鍵是土壤中的腐植層,它所儲存的碳量是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數量的4倍。

富含養分的腐植層是疏松且顏色較深的土層,它是植物枯萎後由細菌、菌菇和蟲子分解所產生。腐植層能促進植物生長,其儲存的碳量有助於氣候保護。

全球各地的天然草原和森林地區蘊含的腐植層遠高於耕地,濕地和沼澤地的腐植層比例尤高。

但單一作物的農耕方式多年來造成腐植層流失,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也因此增加。原因在於,工業耕作方式會耗盡土壤並阻止腐植層新生。化學肥料雖能提高收成並減輕工作量,但土壤中的腐殖含量卻越來越低。農民可以通過輪作以及混入植物殘體提高土壤肥力。過去在農業初期,農民別無選擇只能使用自然技術,利用腐植層來確保收成量。

造成全球各地腐植層流失的另一個原因是耕地面積增加。由於肉品業不斷增長,人們開墾出越來越多的耕地以供動物飼料種植。充滿腐植層的濕地、沼澤及草地被改為耕地,甚至焚燒森林用於耕作。原本儲存在樹木及植物中的碳因此釋放入空氣中形成二氧化碳。工業耕作手法導致腐植層逐年減少。

食品經濟佔碳排放總量31%

據聯合國統計,腐植層以及營養土壤的流失對全球糧食構成了極大威脅。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每年腐植層及土壤的消失會在大氣中釋放約58億噸二氧化碳,約佔全球11%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農業中的畜牧養殖、肥料、高耗能的人工肥料生產、殺蟲劑、食品加工、包裝生產及運輸則會進一步排放溫室氣體。糧食生產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總排放量約31%。

農業如何成為氣候救星?

為了阻止地球暖化,農業必須成為氣候中性的活動。科學計算顯示,這不僅可行,植物生長甚至能吸收大氣中額外的二氧化碳。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針對土地使用及糧食安全提出建議,呼籲減少全球的牧場和耕地面積,在世界各地重新造林並提高土壤的腐植比例。專家指出,重新造林後,處於生長階段的森林每年可吸收36億噸二氧化碳。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的最新研究顯示,腐植層的增加每年可封存20至50億噸的二氧化碳。

生物碳是另一種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木材、植物殘渣等有機物質能通過加熱、加壓、排除氧氣而碳化並引入土壤中。過程中結合的碳可以在土壤裡保留數個世紀之久,並與腐植層和細菌一起大幅提高土壤肥力。

據SWP的研究,若全球采用此技術,每年可額外吸收5到20億噸的二氧化碳。

有機耕種:未來農業的典範

工業化農業正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農業不止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也是全球物種滅絕的主因。因此,許多領域都提出倡議,呼籲采用更好的農耕技術。歐盟推出的“農場到餐桌戰略”(Farm to Fork Strategie)便是一例。

歐盟氣候保護委員提莫曼斯(Frans Timmermans)在該倡議的網頁上寫道:“生物多樣性以及‘從農場到餐桌’戰略是‘綠色交易’的核心,也代表自然、糧食生產和生物多樣性之間的全新、更和諧的相互關系。這畢竟攸關人類的健康與福祉。”

德國環境部有意減少大豆等飼料進口,以對氣候保護做出貢獻。一名發言人對德國之聲表示:“為了減少大豆種植導致的雨林砍伐,應賦予區域性農產品生產以高得多的意義。”

有機農業是氣候及物種保護的優良典範。有機耕作采用腐植層為肥力來源,不使用合成肥料和殺蟲劑,避免從海外進口動物飼料。

減少垃圾助力氣候保護

另一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是杜絕糧食浪費。聯合國農糧組織糧食損失和浪費項目負責人羅爾(Rose Rolle)表示:“據估計,全球三分之一的糧食最終被扔進垃圾筒。”

每年約有13億噸糧食被浪費。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估計,每年因此會產生約36億噸二氧化碳。

少吃肉奶制品有利於人類和地球

過去50年間,全球的肉制品產量翻了四番,種植大豆、玉米和小麥等飼料的耕地需求也因此急劇提升。根據聯邦環境局的統計,全球約有71%的耕地被用於飼料種植,只有18%種植糧食。為了保障世界人口不斷增加帶來的糧食需求,同時確保足夠的造林空間,專家呼籲人們重新思考。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所長、柳葉刀-飲食委員會(EAT-Lancet Commission)副主席羅克斯特羅姆(Johan Rockström)表示:“我們可以食用更多健康蔬菜,減少肉類攝取。”《柳葉刀》在一份報告中敘述了健康及友善環境的飲食方式能帶來的改變。報告中建議,每人每周平均食用約300克肉類(每年16公斤),奶制品攝取量每周630克(每年33公斤)。目前北美、南美、歐洲和中國的肉類消費量比這個數字高出多達7倍。歐洲和美國的奶制品消費量則高出建議數字近8倍。

羅克斯特羅姆指出:“有趣的是,只要采取以‘彈性素食主義’為主的飲食方式,農作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就能減半。調整飲食方式可以同時促進地球及人類的健康。”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Gero Ru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