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找回原力計畫 用農業科技翻轉原鄉

記者李佩玲/臺北報導

農業部自民國111年起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計畫,兩年來已輔導40個原住民地區、52個部落,以農業科技為在地產業提供科學解學方案,如原鄉飲料開發、樹豆省工機械規模化生產等,不僅為原鄉產業找到新出路,也藉以提升部落經濟、促進青年回流。

農業部今(20)日舉辦「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綱要計畫成果交流展示會;農業部表示,該項計畫透過直接現地調查與訪談部落需求,從中了解部落產業發展、瀕臨式微的特色作物種源、逐漸面臨斷層的農耕飲食文化,以及原住民特色作物栽培、病蟲害管理技術缺口等問題,並以保種、生產及加工等不同面向,由農業部所屬11個試驗改良場,導入科學技術協助解決問題。

農業部指出,計畫推動兩年來,各試驗改良場投入研究,解決部落長期農業發展瓶頸。如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樹豆省工機械規模化生產,改變樹豆生產技術,並導入收穫機採收樹豆,讓田間作業效率提高60倍;臺東農業改良場建立並於部落教導白花草、紅田烏等原民養身植物繁殖技術、乾燥加工技術及體驗課程,穩定部落原料生產及飲食文化傳承;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將原鄉作物樹豆焙炒加工處理,製作出咖啡風味樹豆茶,不僅口感濃郁香醇,且不含咖啡因;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則將部落黑米及黑小米栽培技術優化,解決茂林區7月「黑米祭」與11月「豐收祭」黑米及黑小米不敷祭典使用的問題。

農業部20日舉辦「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計畫成果交流展示會。(記者李佩玲攝)

花蓮場的樹豆省工機械規模化生產,讓原鄉特色作物也能經濟規模化生產。(記者李佩玲攝)

茶改場將原鄉作物樹豆焙炒加工處理,製作出咖啡風味樹豆茶。(記者李佩玲攝)

臺東場於部落教導白花草、紅田烏等原民養身植物繁殖技術、乾燥加工技術及體驗課程。(記者李佩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