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海洋技術 劉仲明:新南向利器

工商時報【陳泳丞╱新竹報導】 對於政府大力鼓吹的新南向政策,工研院劉仲明認為,台灣在海洋與農業方面的創新技術,對於創造雙贏應該會有大助力,可望成為台灣南進發展的有利籌碼。 日前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率團前往泰國、菲律賓等地考察,目標市場放在東協、南亞以及紐澳等18個國家,希望以工研院的技術能量為橋樑,成為我國企業南進的敲門磚。 這次南訪工研院除與泰國簽下MOU,也邀請菲律賓科技部9月率團來台參加世界資訊科技大會(WCIT)。劉仲明指出,泰國及菲律賓等官員都表示,非常欣賞台灣能有一個像工研院這樣的專責研發單位,也希望能朝「工研院模式」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 至於跟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工研院是以「資源共享」最主要的核心。劉仲明認為,透過醫療、科技、農業、文化的推廣,以加值技術為跳板,可讓企業藉此進入發展,達成經貿合作。 劉仲明說,台灣的技術雖然不一定適合東南亞國家發展,但是可以整合成果、在其他地方複製成功經驗。他舉例,電信巨擘AT&T目前使用菲律賓的人工進行客服工作,但這個工作未來可能因為AI的發展而消失,因此,除了資通訊發展,海洋與農業資源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依然重要。而工研院在花東地區發展白柚的加值技術與小農契作等,甚至是運用大氣電漿技術進行農畜產品的殺菌工作、皮珊瑚的養殖,或者其他應用,都能成為台灣南進的運用優勢。 劉仲明觀察到,目前在東南亞國家談數位、創新還太遠,但是可以聚焦生質科技,例如泰國在棕櫚油的應用就是一個重點。台商在泰國發展得很早,但是進駐的多是中小企業,比起國際企業進到東南亞設點,我們的投資份量還可以再加強,這部分應該透過國家的力量來整合、強化規模,例如泰國東部經濟走廊(EEC),我國就可以考慮進入,透過技術結合創造雙贏、甚至是三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