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4.0力抗極端氣候 澳洲挑戰2030年產值翻倍

極端氣候發威,澳洲農業深受其害。不只科技農業新創公司崛起,政府也成立研究中心,教育農夫調整耕種節奏,不用再看天吃飯。今年再推出農業4.0計畫,希望能在2030年挑戰農業產值翻倍成長。

從布里斯本市中心驅車往市郊,40分鐘的車程裡,眼前只有筆直的道路通往無垠盡頭,直到被澳洲政府定義為偏遠地區的帕克里奇(Park Ridge),蕭瑟風聲夾雜著路旁狼犬吠叫聲,荒涼得令人膽寒。

「歡迎你們來!」忽然間,帶著客家口音的中文親切問候,劃破空間的死寂。他是今年74歲,布里斯本最大華人超市蔬菜供應者余謙謀。

說話每隔兩三句總會夾雜爽朗笑聲的他,原本在新竹開設玻璃加工廠,1992年為了要給父母、子女更好的生活環境,決定移民澳洲。

余謙謀一開始打算要從事老本行,但澳洲工資太高,不適合做製造業,只能打退堂鼓。一籌莫展之際,他忽然想到孩提時期曾幫父母耕田過,就決定種菜。

「一開始種生薑、芭樂、小黃瓜,全部都失敗,」當地土壤太酸、太貧瘠,加上病蟲害,讓余謙謀很沮喪。朋友知道了,大多勸他去開澳洲人最愛吃、也最常吃的國民美食:炸魚、炸薯條餐廳。

但他把大筆積蓄投入買土地,就是轉當農夫,「只能靠客家人的硬頸精神拚下去了。」

採精緻種植〉華人餐廳、超市高價採購

後來,他又試種小白菜,但土壤不夠肥沃、缺乏水分,讓他的小白菜長了兩片葉子就不長了。

望著一片光禿禿的田,他幾盡腸枯思竭,最後想到用有機肥和土壤攪拌,先從改善土質做起,總算成功了。

但這樣的耕種方式,比起澳洲當地農夫大規模、粗放的耕作方式,成本高許多。一開始有行無市,只能種來自己吃或送給朋友吃。

漸漸地,余謙謀的蔬菜口碑才傳開,朋友都稱讚他的菜特別嫩,和澳洲農夫纖維較粗的菜很不一樣。有了信心後,他陸續成功種植青蔥、芥蘭、香菜、高麗菜等華人愛吃的菜。

於是,華人餐廳、超市一家接一家,願意花較高價錢向他採購,使他逐漸成為布里斯本華人餐廳、超市最大蔬菜供應商,甚至澳洲兩大連鎖超市高士(Coles)、沃爾沃斯(Woolworth)也想引進他的蔬菜。

但余謙謀思考,兩大超市合約條件並不算好,且一旦簽了合約,就得固定、大量供應,採取精緻種植方式的他恐怕吃不消,只能拒絕。

「剛開始的六年,幾乎榨乾老本,」余謙謀的蔬菜事業,一直到了2004年才比較穩定,利潤持續提升,但另一個挑戰卻接踵而來。

他發現,澳洲天氣愈來愈難捉摸,一下子下暴雨,一下子又突然乾旱。不管採用何種種植方式,幾乎都免不了要看極端氣候的臉色。

民間新創崛起〉提供數據幫農夫難題

他的痛苦,幾乎是所有澳洲農夫的痛苦。為了解決痛點,過去幾年來,澳洲出現愈來愈多科技農業新創公司,AgriWebb就是其中發展腳步最快、最成功的一家。

擁有哈佛大學經濟與應用數學系雙學士、牛津大學MBA的學霸創辦人賈斯汀•韋伯(Justin Webb),今年37歲,父親和余謙謀一樣都是農夫,同樣面臨到極端氣候威脅。

2013年9月,韋伯放棄金融圈的優渥薪水,成立AgriWebb,希望用科技與數據,協助農夫因應極端氣候。

但農業是澳洲最不數位化的產業。「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天氣,而是紙和筆,」韋伯往往闡述滿腹理想,卻遭農夫冷眼以對,只能不厭其煩一講再講,才有愈來愈多農夫願意拿著平板電腦,看著AgriWebb為他們蒐集、分析的數據,調整耕種節奏與模式。

農業科技公司Ceres Tag執行長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觀察,澳洲農夫多半都是50歲以上,不易接受新觀念,但近六至七年,老農逐漸凋零、青農接棒,從業人口的年齡已大幅降低,有利推展數位農業概念。

目前,澳洲已有五萬個農夫使用AgriWebb的產品和技術。但若要翻轉澳洲農業,僅靠這樣的公司,恐怕還不夠。

政府壯大陣容〉成立產學中心、提供對策

2017年3月,澳洲政府宣布,和54家大學、企業斥資2.1億澳元(約台幣44.2億元)成立食物敏捷合作研究中心(Food Agil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顧名思義,這座結合產官學力量的中心,就是要教育農夫,面對極端氣候、病蟲害時,應對能更靈敏。中心設在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內,窗明几淨的氛圍令人眼睛一亮,不少研究生正忙著分析數據。

執行長麥克•巴萊爾斯(Mike Briers)表示,澳洲農業近年來吸引思科(Cisco)、博世(Bosch)、AWS、微軟、Google等美國大廠投資,「雖然這條路才剛開始,但是已經產生改變了。」

今年2月,澳洲貿易投資委員會(Austrade)提出農業4.0計畫,預計每年將會投資6億澳元(約4.05億美元)在農業科技研發領域,希望把農業產值,從目前的599.78億澳元(約406.26億美元),在2030年前拉抬至1000億澳元(約674.21億美元)。

面對農業數位轉型浪潮,余謙謀坦言,「那個是我能力不及的,要靠孩子,」十年前,余謙謀發現自己體力愈來愈無法負荷農忙,但三個孩子在外都有不錯的工作,余謙謀就算想叫孩子接班,也不敢開口,只能暗示。

幸好,2009年老大回來後,老二、老三也陸續回農場,合力將管理科技化。

兩年前,三個孩子發現野鴨常到田裡偷吃蔬菜。但每當聽到鴨叫聲,才跑過去,蔬菜早已被野鴨吃了一大片。

後來,三個孩子和余謙謀商量,想用無人機來協助監控,希望能在第一時間嚇阻野鴨。只不過,如果只用無人機監控,野鴨很快就知道,這對牠們毫無威脅。因此,一家人慎重討論後,決定用無人機傳第一時間回影像後,仍得人過去,用獵槍把野鴨趕走。

看好農業發展,余謙謀將擔任三個孩子的顧問,一起迎向未來。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