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東部推友善及有機耕作 拚保健作物產業升級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26日電)農業部農糧署東區分署推動花東保健作物產業六級化,包括山苦瓜、木虌果、丹參、當歸、薑黃、土肉桂、刺五加、洛神、紫蘇、紫錐菊、台灣藜、黑豆等,輔導農友作物產業升級。

農業部農糧署發布訊息表示,截至今年5月,宜、花、東3縣友善耕作及有機驗證面積占全國有機驗證面積近1/3,非常適合生產保健作物原料;自民國97年至104年間推動花東保健作物產業六級化,奠定產業發展基礎,近年來更與國內各大專院校合作開發機能性保健商品與原料,協力推廣在地試驗改良單位所育成新品種,挹注資源輔導保健作物產業成形、升級。

以近年在保健界評價超夯的山苦瓜為例,經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確認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免疫調節等效果,近年研究育成並發表的花蓮6號、7號及8號品種,對各項保健機制具發展潛力。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也針對山苦瓜、洛神、紫蘇、丹參及當歸等同時開發出各種機能商品,讓消費者更容易方便取得其中營養功效,達到保健目的。

另外,原生於台灣東部的木虌果,經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含有極豐富的茄紅素及β-胡蘿蔔素,可作風味料理及具保健機能的商品,目前育有具早熟豐產特性「台東1號」品種,還推出「木虌果食譜」,致力各項技術提升及多元應用。

農糧署東區分署指出,為確保東部生產的保健作物品質安全優良,且符合ISO、HACCP、產銷履歷、有機驗證等規範,擴大有機友善、產銷履歷驗證生產面積,並輔導農會及農民設立農產品加工廠(場),如吉安鄉農會的區域型保健作物加工廠及壽豐鄉淺草堂的有機加工廠(場)等,幫助農民處理在地保建作物後續加工,如乾燥、打碎、磨粉及生產茶包等項目,透過合法專業代工處理,配合加工技術改進及試驗改良場所各項技術,開發具高附加價值的保健農產品,讓東部保健作物產品更優質多元,消費者也更容易購買及食用,大幅提高保健作物經濟價值。

東區分署提醒,現代社會生活步調緊湊,對於日常生活中預防醫學及食養、食療的觀念與需求日益重要,而農產品是獲得天然營養保健功效最簡單方便且主要的方式,歡迎有興趣民眾上官網洽詢。

「產業六級化」概念源於日本,就是鼓勵農戶多面向經營,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與銷售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第三產業),獲得更多增值價值;也就是將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加乘,使原本農業變身為綜合產業,提升附加值,且能做跨產業延伸及整合,兼顧環境保育與顧客共鳴效益,被稱為六級產業。(編輯:陳仁華)11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