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迎向國際失智症月,用愛陪伴長者對抗病魔

九月是國際失智症月,同時也叫做國際失智守護月,呼籲大眾重視對失智症長輩的關懷與陪伴,也提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幫助失智患者及家屬克服社會對他們的忽視與標籤化,並獲得應有的治療與照顧。

 

2015年開始,台北市衛生局統計台北市民的十大死因中,「失智症」首度進入北市女性十大死因之一,而這其中的原因跟人口高齡化有極大的關係,從這邊可以看出失智症已經不再是遙遠的名詞,而是每個人都必須要了解並共同面對的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目前台灣已有超過26萬失智患者,而衛福部日前也宣布將在今年底完成「失智政策綱領」,在每一個縣市成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讓失智症的確診率從目前的三成提升到五成。

 

為了宣揚正確的老年照護和失智照護技巧,各地方政府紛紛推出活動來響應,包括新北市政府結合社會局,以及相關民間團體與公協會,將在9月到11月期間規劃推出一系列關懷失智症活動,期盼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照顧議題的重視與關心;桃園市政府衛生局與社會局結合產、官、學界等團體,共同規劃推出國際失智症月系列活動,希望透過失智症月的各種相關活動,讓市民能用愛關懷身邊的親友以及失智症患者。

 

 

對於失智症的不了解可能會延誤就醫,進而導致病情惡化,而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也可能同時承受極大壓力,有不少的案例就是因為被照顧者不想成為家人的累贅、負擔,而選擇自行了結生命;也有照顧者因長期照護而承受很大的壓力,長久下來不堪負荷而做出逼不得已的錯誤決定,這是社會的悲劇也是大眾必須面對並且正視的問題,如果能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對於延緩病情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能降低照顧者的壓力。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長輩會因為年紀越大,就越不想運動,根據研究發現,如果銀髮族越不愛運動,就越容易得到失智症,不過其實失智者是可以透過「自我管理」,來對抗疾病的退化,在這個前提之下是要事前發現以及家人的陪伴與關心,在對抗病魔的路上有家人的耐心陪伴,所謂心理影響生理,心理對於治療不抱有抗拒心態,病情自然會比較能被控制住。

 

所以家裡有失智者,家人最該做的就是關懷,並且尋求相關照護,讓失智者不再感到孤單,而家屬也比較不會求助無門而感到無助。

 

(以上圖片為示意圖 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