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臺灣空汙季 中山大學舉辦「氣膠科學國際週」

迎戰臺灣每年十月至三月的空汙季,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舉辦長達十天的「氣膠科學國際週」活動,以提升大學生對於氣膠科學的科學素養及對於空氣品質重要性的認識,該活動以「二○二三氣膠跨領域科學國際工作坊」揭開序幕,邀請多位國際知名氣膠科學家與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來自理、工、醫學院的跨領域教授群分享最新氣膠研究成果及技術,其中美國權威氣膠專家教授Judith Chow分享固態廢棄物燃燒產生粒狀汙染物的排放特徵,John Watson則分享了交通工具高速行進中輪胎可能釋放出的有害物質,德國知名氣膠學者Ralf Zimmermann則報告了可即時即地探測氣膠化學組成之氣膠質譜儀,以及探測氣膠細胞毒性的新技術開展近況。(見圖)

中山大學今(二)日說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二○二二年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九成人口呼吸受到汙染的空氣,每年則有約六百萬人過早死亡,可歸因於空汙暴露;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於會中分享次級有機氣膠的生成機制與影響因子最新研究成果,她指出,環境大氣中有大約七至八成的氣膠是屬於衍生型的次級氣膠(即原生型氣膠或其氣態前驅物經過化學反應或光化學反應演化形成的氣膠),例如環境中許多揮發性有機物質(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極易與環境中的臭氧反應而形成次級有機氣膠。研究團隊最近發現當環境中含有水份或原生型氣膠本身含水時,水可在一些VOC臭氧化過程中催化或直接參與反應,因而大幅提升次級有機氣膠的產量並改變其特性。

王家蓁表示,許多人在室內居家環境常使用水霧機搭配芳香精油,或是使用家用清潔用品噴劑,即可能產生出水溶液氣膠;此時若連同居家或室內常用的臭氧殺菌機同時使用的話,可能生成大量次級有機氣膠。近來已有研究指出,該類氣膠對生物體有害,不可不慎。氣膠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環工所所長陳威翔則分享有關粒狀汙染物的健康潛勢評估開展情形。化學系兼氣膠中心助理教授張元賓也闡述利用自行建置的全國唯一氣膠光鉗技術結合拉曼光譜裝置,探討含硫氣膠與臭氧作用下的氧化反應動力學最新研究成果。生科系教授李哲欣分享臭氧暴露後宿主反應的動物模型、醫科所教授范秀芳則報告香菸燃燒所排放的氣膠對於多種不同細胞的影響,並發現愈小粒徑的香菸氣膠有更高的細胞毒性。

這次「氣膠科學國際週」活動除了上述歐美學者外,也安排了日本金澤大學教授松木篤教授、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環境及職業健康系教授Dr. Eliani Ezani、泰國綠色永續產業Siam Inno City研發人員及泰國數位部代表造訪氣膠中心。氣膠中心更邀請世界知名大氣科學家與雲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寶貫蒞校,並以「雲、氣膠與氣膠變遷-化學對大氣的衝擊」為題進行精采演講,並指出大氣氣膠多相化學(multiphase chemistry)的重要性,以及三氣膠對氣候變遷的深遠影響。

在地球大氣層的籠罩保護下,我們與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物種為生命共同體。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強調,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為亞洲唯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