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對台經貿和戰策略與目的

2023年底,中國政府對2024年台灣大選投下一顆經濟震撼彈,由國務院宣布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的公告,並於今年元旦起生效,其理由指稱「台灣地區」單方面對中國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等措施違反了ECFA規定。然而,中共在去年貿易壁壘調查中,一系列的經濟戰操作不是單一個案,而是系統性、計畫性的「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一環,盤整近年中共經貿惠台與制台兩手策略有以下三個特徵:

中共對台經貿和戰三特徵

首先,經貿脅迫與利誘交叉運用。相較於中共軍事與政治對台的武力恫嚇與大外宣霸凌,中國對台灣的經貿優惠與經濟制裁採取高度彈性的交叉運用策略,近年尤其可見「胡蘿蔔與大棒」同一年度出手的徵象。

2019年在蔡英文總統參選連任之際,該年7月,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決定暫停「47個城市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試點」對台灣觀光產業造成衝擊;同年11月中國又宣布繼惠台31條後,再推出對台26條,針對台灣企業、台灣民眾各13條標榜「提供與中國民眾同等待遇」。

2021年,中國加強對台軍機擾台之際,同時也逕自宣布多項農畜產品禁止輸中,包括1月「中國禁台灣豬輸入」、3月「中國禁止台灣鳳梨進口」、9月「中國禁台蓮霧、釋迦進口」;當中國將矛頭對準中南部農民之時,卻又同時端出大餅試圖利誘台灣農民前往中國投資,2021年3月阻擋台灣鳳梨輸入後,隨即推「農林22條」挖農業人才技術登陸中國。

再者,涉及產業涵蓋百工百業。自2022年起,中國除了觀光與農畜業之外,開始擴大實施對台經貿制裁的行業與種類,同時更加細膩的針對台企廠商與產品進行處分。分析來看,2022年禁止進口以水產品為主,包括6月「中國禁台石斑魚進口」、8月「中國禁台柑橘類水果和冰鮮白帶魚、凍竹筴魚」、12月「中國禁台178家水產品」。

2023年4月起,中國商務部以台灣限制進口中國的2,455項產品,包括農產品、各類金屬與非金屬礦產品、紡織品為由,宣布啟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8月宣布調查項目擴增到2509項;10月決定調查期限延長3個月至台灣總統大選前一天為止;隨後,中共更宣布提前一個月,在2023年12月15日認定台灣「構成貿易壁壘」;一星期後,中國隨即宣布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


中國去年12月宣布中止12項ECFA協議項目關稅減讓。(圖:中國財政部)

第三,一切以政治為依歸。在中共當局的主導下,兩岸經貿始終為政治服務,對台經貿脅迫與利誘都是政治工具之一,也因此,對北京當局而言,台灣有沒有違反貿易規則、農產品有沒有農藥超標與介殼蟲都不是重點,正如何國台辦所言,只要堅持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一切經貿問題都不是問題。

中國對台經濟和戰目的:介選與兩岸經貿主控權

中共之所以處心積慮用盡各種策略,試圖將「兩岸經貿非正常化」的目的,首要目標當然是企圖影響台灣大選,將台灣選民投票意願導向符合中共較為屬意的總統候選人。但是,就長期戰略目標而言,介選卻不是中共最重要的目的,對北京當局而言,能透牢牢掌控兩岸關係的主動權與控制權,才是中國的核心利益,而隨著中國總體經濟情勢低迷不振,中共的惠台政策,也不再單純釋放利多政策,更多的時候,會以吸納台灣人才與技術為目的,並且扶植與配合中國大陸產業發展,未來台商與台農赴中投資發展,更需要擔憂核心技術與智慧財產遭到剽竊的問題。

綜言之,相較於兩岸政治互動的停滯,兩岸經貿交流已經進入深水區,但是這潭深水,在政治的影響下不僅更加混濁,同時也暗藏諸多漩渦與暗流。過去中國慣用以商逼政、以經促統的模式再次進化後,究竟有利於中共部署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還是讓更多的台商與台農為了規避風險遠離中國市場,值得中國政府深思。

作者》林展暉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粉碎中國介選 賴清德:支持中國最不喜歡的候選人高票當選
侯友宜:反對境外勢力介入台灣選舉 外界勿先射箭再畫靶
認清台灣的出口現狀 才可提出幫助台灣經濟發展的外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