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成國人 無法接納失常親友

中國時報【倪浩倫╱台北報導】 高壓力社會讓不少人心理健康出問題,根據新統計顯示,逾1成國人有嚴重憂鬱情緒、且自認需要專業協助,卻有7成不知怎麼求助;專家指出,憂鬱可預防和治癒,若發覺自己或親友有失眠、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徵兆,應儘早接受專業協助與治療。 董氏基金會針對全台6都、共2244名18歲以上民眾,進行憂鬱情緒與精神疾病了解。調查發現,有11.1%民眾自覺憂鬱情緒明顯、且嚴重到需尋求專業協助,但近73%民眾不清楚各縣市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可提供協助,而面對身邊罹患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親友,更有26%表示「無法接納他們」,顯示歧視和誤解仍存在於社會中。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說,「不清楚憂鬱的徵兆」、「不了解求助資源的管道」、「對現正治療者存有偏見」、「擔心自己被歧視」等4點,是多數人對憂鬱的偏見,她說,許多創傷會造成民眾罹患憂鬱症和憂鬱情緒,但若透過積極治療,是能被治癒的,民眾若有類似症狀,應勇於求助,一般民眾也應更正面看待憂鬱這件事。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表示,情緒是身心健康的警報系統,不要讓憂鬱情緒已變成疾病才求助,而「失眠」、「情緒無法集中」是憂鬱情緒的最初級徵兆,一旦發現自己或親友有類似狀況,便應提高警覺、儘早尋求協助。 詹佳真補充,一般人遇到壓力,也常會有失眠狀況,但白天可「硬撐」完該做的事情,且平常就算失眠好幾天,靠著周末「補眠」也可恢復體力;她強調,憂鬱情緒的失眠,指的是易醒、早醒、入睡困難等3項,不僅會嚴重影響到白天精神,且很難恢復正常,「若持續2周以上未改善,便要高度懷疑是憂鬱情緒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