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噸海廢重生 桃市創藍色商機

海洋廢棄物是當代重要海洋問題,台灣因地理位置與洋流影響,成為海廢攔截區,中央推動「向海致敬」政策維護海洋環境,桃園市除致力清理海廢外,2022年起更與在地企業合作,將海廢再利用製成各類產品,迄今已回收近50公噸海廢賦予新生,創造藍色商機。

海保署說明,台灣受大陸沿岸流、黑潮與季風影響,成為東南亞海漂物質攔截區,每年漂到台灣的垃圾量不計其數,且若非我國排出,無法依《廢棄物清理法》徵收清理費,導致地方政府須額外增加清理費用,影響生態環境與水上活動遊憩品質,中央與地方需通力合作。

海廢清理與再利用成為沿海各縣市政府重要課題,桃市府2022年6月成立藍海循環再生聯盟,環保局公關室主任賴建南說明,聯盟深化在地合作關係,連結在地企業及漁民,共同推動海廢循環經濟,透過整合回收、再生處理、標章認證及產品行銷4大面向,減少後端處理負擔,落實永續循環經濟。

賴建南指出,環保局將海廢交由技術廠商再製,以物易物方式,建置海廢再利用合作平台,聯盟成立至去年底,桃園已回收34公噸廢棄漁網、4.6公噸海廢保麗龍及8.7公噸海廢浮球等。

各類海廢可製成不同商品,浮球可製成文創品或家具、尼龍漁網可做成衣物布料或運動眼鏡鏡框、保麗龍可製成電腦鍵盤及外殼、保特瓶可做成慢跑上衣、瓶蓋可再生成海廢彩色磚、玻璃則可重生成為裝置藝術等,用途相當多元。

目前聯盟成員有亞東綠材公司、春池玻璃實業公司、樺奕塑膠工業公司、台捷精密公司、茂楷高分子公司、益鈞環保科技公司、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新加坡商惠普全球科技台灣分公司、環塑科技公司,其中台捷和益鈞皆已取得「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標章」。

賴建南表示,桃園藍海循環再生聯盟未來除要持續增加聯盟成員外,同時納入在地漁民工作機會,建立良善海廢回收再利用系統,達到海洋保育與產業發展的永續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