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青年帶路 石岡漫遊 秘境之旅

調節臺中地區用水的石岡水壩聞名全國。(圖片來源/文化臺中授權轉載,下同)

石岡因地處大甲溪河階地形,為先住民聚居之處,十八世紀以降,大埔客家帶來豐厚的人文底蘊。本期漫步太Chill便邀請到返鄉青年石岡區社區文化發展協會呂嘉珊理事長帶路,從鮮為人知的秘境,尋找石岡珍貴的文化軌跡。

壘石成岡 大甲溪孕育的河階寶地

石岡「仔」是老臺中人對石岡區的稱謂,「仔」字可以是親切的稱謂,卻也帶有「小」的意涵,對這個人口不到15,000人的行政區而言,倒也頗為貼切。石岡水壩聞名全國,具備調解大甲溪水資源的功能,更是大臺中地區供水的心臟。

林厝的講道堂是石岡知識教育的濫觴。

因此,經濟部水利署特別在水壩旁規劃大甲溪水資源館,以互動式的展場裝置,讓民眾用趣味輕鬆的方式,認識大甲溪珍貴的水文,低調的外觀,是遊客容易錯過的必遊館舍。

走在壩頂可以一覽大甲溪的風光,對岸因921大震斷裂變形的舊壩體,被保留為「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讓每位到訪遊客震懾天災造成的無情破壞。

石岡壩集水區旁的林厝社區,當地人稱為「崁下」,就是指河階地形。走入石城街崁下巷有一座「講道堂」古厝,十八世紀初,林氏族人在此定居建宅,其來頭不容小覷,相傳石岡街上的萬安宮與九房廣興宮的香火都與講道堂有關。

果農「檸檬王」期望透過食農教育愛護家鄉石岡的哦土地。

林氏族人重視教育,在此設立私塾學堂,講經論道;日治時期這裡成為「石岡公學校」創校校址,可說是石岡知識教育的濫觴。這座古厝躲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空襲與921震災,仍靜靜地矗立在巷內,等您來探訪。

情人木橋 珍愛土地的在地青農

臺灣首次引進木橋技術建造的情人木橋,是遠東地區跨距最長的景觀木橋,在橋上可看見清澈的食水嵙溪潺潺流過,這裡有珍貴的白魚悠遊其中。走過木橋,對岸的石農廣場有著全國最大的水車造景,還有一處清幽的檸檬果園。公雞、母雞在檸檬樹下自在散步,這裡的檸檬外表並不翠綠討喜,但當果農「檸檬王」(鄧焜熾)割開果肉,撲鼻的天然果香,一擠檸檬汁便源源不絕湧出。

「這就是我採用友善耕作的原因,檸檬的果皮並不影響品質,那為何要噴農藥增加土地和人體的負擔?」中年返鄉務農的他,落腳石岡的社寮角,這裡曾是漢人與原住民族的「番割」(商品交易)之處,他陸續承接閒置的農地種植檸檬等果樹,期盼透過改變消費者的購買習慣,號召更多農民加入友善耕作的行列,一起愛護家鄉石岡的環境,也期許更多消費者共同愛護大臺中盆地的水源地。

電火圳見證臺灣林業與水力發電歷史。

踏水溯源 電廠與林業的蹤跡

東勢大橋前右轉,可在石岡親子館旁發現電火圳,「電火」無論客語、臺語都是電燈的意思,這條水圳引八寶圳水至社寮角發電廠(今稱大甲溪發電廠社寮角機組)進行發電。1922年竣工,不僅是大甲溪水系第一座水力電廠,見證了臺灣水力發電的歷程,更是為八仙山林場土牛貯木池與小型鋸木場提供機械化的動力,開啟臺灣林業經濟的先聲。步道原作為巡視圳路之用,近年來開發為休閒步道,其生物資源豐富,曾吸引國外生態研究者前來考察。

沿著和盛街營林巷走到盡頭,便可來到八寶圳進水口,滾滾大甲溪水在此匯入圳渠。八寶圳在十九世紀初鑿成,雖不若葫蘆墩圳知名,至今仍是臺中盆地重要的灌溉系統之一,其水域流經豐原、潭子、北屯到太平,厚重的混凝土圓柱水門吐出湍急的水流,令人相當震撼。營林巷過去有許多八仙山林場員工宿舍,目前仍可看到幾棟房舍留存至今。

八堡圳是臺中盆地重要的灌溉系統。

營林巷口的和盛公園曾是國軍九八八營區,現在是臺中僅存擁有八仙山森林鐵路的紀念公園,森林鐵路過去以和盛為界,分為平地線與山地線,平地線從豐原至和盛全長13.1公里,山地線從和盛至久良栖全長45.4公里。據耆老描述,和盛車站周遭在林業興盛時曾人聲鼎沸,巷內皆是商店與娛樂場所,然而那樣的榮景,也隨著林業隱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土牛翻身 百年大震後的重生

「土牛」是「原漢交界」的歷史名詞,營林巷的和盛里被稱為上土牛,土牛國小位於下土牛,1761年彰化縣令在此立有「土牛界碑」一面,警告漢人不得入「番」界,迄今仍屹立在校園內。下土牛還有一處土牛客家文化館,傳統的客家圍屋與雕樑畫棟,搭配門前的半月池與遠方的案山、朝山綠蔭交錯,更顯陶醉動人。

土牛客家文化館代表著客家人飲水思源的堅毅精神。

這一座劉家老夥房與土牛的開發息息相關,其重建過程更是921地震石岡人家園再造的見證,是了解大埔客家文化最好的教室。

石岡人家園再造還有一處五分車懷舊車站,同樣是921地震以後,梅子社區居民以過去五分車行駛過的平地線鐵路,動員社區力量規劃一座五分車懷舊車站,緬懷那段過往的時光,不僅復刻出當年車站月臺的樣貌,還有一部糖鐵火車頭供遊客打卡拍照。

石岡創生 八旬穀倉的社造夢

許多遊客會在水壩旁租借腳踏車,沿著東豐自行車道騎乘,行經石岡街區時,千萬別錯過石岡農會穀倉。1999年921地震,石岡災情慘重,卻給了穀倉重生的機會,主要由於穀倉興建於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墩仔腳大地震)之後,在設計之初即採「竹編為筋」的防震牆隔間,以臺灣杉木為主要建材,並且採大柱、大樑及分割牆面的斜撐工法,因此得在地震後屹立不搖,伴著穀倉成長的老人家以「這真是一個奇蹟」來形容。

梅子公園的五分車公園是集結社區力量的成果。

石岡穀倉修復完成以後,即委託「石岡鄉社區文化發展協會」(今臺中市石岡區社區文化發展協會)負責經營管理至今,該協會由前鄉民代表呂理全創會,當初他與夥伴一同為穀倉保存奔走,現在則由第二代負責人呂嘉珊理事長返鄉投入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肩負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迄今近20年。穀倉目前採預約制參觀,由石岡區社區文化發展協會管理,並創立「拾米隅」品牌,推廣酸柑茶和一口柑橘酥,以特色產品,讓地方創生不再只是空談。

和盛車站周遭已看不見林業興盛時的熱鬧痕跡。

歷經百年大震無情摧毀家園,人們一磚一瓦重建,讓石岡再獲新生,走在街道上,已經很難想像當年的斷垣殘壁。下次來到石岡,別再只是走馬看花,不妨停下腳步,爬梳這塊土地的文化脈絡,傾聽當地人的生命故事,您會看見石岡人的勇敢和美麗。

情人木橋是遠東地區跨距最長的景觀木橋。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林園解密 尋找鳳山丘陵的秘密日軍坑道
善用科技不怕被取代!房仲聘AI寫手上工 售屋資訊更完整清楚
為何牙齦會萎縮?需要治療嗎?牙醫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