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亂新課綱-下》有錢什麼都比較會?教改20年改不了貧富焦慮

從20年前廢除聯考以來,台灣歷來的教育改革無不希望縮短城鄉、貧富學生的差距,儘管各大學研究陸續顯示,多元入學確實更有利中低經濟家庭,然而在108課綱正式上路3年後,面對難以信任的新制度,「多錢入學」的焦慮竟再度還魂,回到年方18的少年男女心中。

國中畢業、領到縣長獎的那個暑假,陳元元拿著獎金,從澎湖隻身飛來到台灣大學參加英語營,眼看本島學生信手拈來就能演講5、6分鐘,自己開口卻只能支支吾吾,她驚覺同樣是會考成績A++,背後還有如此巨大的差異,「他們的語言真的是語言,而我有的只有課本。」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3年過去,即將從馬公高中畢業的她,已經備妥申請大學的資料,細數在馬公創立模擬聯合國社團、打工存錢上耶魯大學網路課程的經歷。陳元元猜想,在離島的環境還能累積這些成果,是自己在如今制度下的一大優勢,因為現在申請大學除了考試成績,也看重成績以外的表現。

逾7成學生認為,城鄉貧富差距會造成學習歷程檔案不公平

被譽為台灣解嚴以來最大教育改革的108課綱,在3年前正式上路。高中階段最大重點,即是希望學生能有更多時間探索自我、培養深層能力,除了大幅削減必修課程時數、增加選修及實作課程以外,還新增了「自主學習計畫」,讓學生每周有固定時間,擬訂計畫摸索一個技能或專長,而這些探索及各項課外、校外表現,最後都可用於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並以此申請大學。

但正如同過去的教改,城鄉、貧富差距的焦慮再度覆上108課綱。像陳元元就認為,新課綱下最重要的關鍵仍然是金錢,「108課綱講求多元發展,所以大家就一股腦多元發展,有資源的人想補習就補習、想學才藝就學才藝,我們家沒辦法,得要自己賺錢、申請獎學金。」

升學淪為金錢競賽的擔憂,並不是頭一回。台灣在2002年告別聯考、實施多元入學政策,在學測階段,除了以考試成績當作門檻外,學生申請科系時,還需繳交書面備審資料、進行面試。當時如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便投書批評,此舉傷害弱勢家庭學生,「他們無法學到任何才藝,他們沒有爸媽替他寫自傳,沒有錢將自傳打成彩色的文件,一旦有口試,絕對比不上那些見過世面的孩子!」

主觀預測是如此,但實際情況是如何?這些年間從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台北大學到中山大學教授都陸續進行研究,顯示富裕階級並未因多元入學更有優勢,比如20年前,台北市學生進入台大的機率比花蓮高了13.64倍,2011-2014年時這個差距則縮短為7.37倍;20年前,政大來自中低家戶所得地區的學生不到30%,至10年前終於成長為34.88%;在過去的多元入學制度下,差距確實緩緩地、慢慢地縮小。

然而在2022年的今天,台中女中高三生廖宥甯、陳惠平,以及南投中興高中的李瑞霖,透過1087份問卷調查與焦點團體訪談後,再度指出有超過7成學生認為,城鄉貧富差距會造成學習歷程檔案的不公平。

政大、政治大學。(取自國立政治大學臉書粉專)
政大、政治大學。(取自國立政治大學臉書粉專)

20年前,政大來自中低家戶所得地區的學生不到30%,至10年前終於成長為34.88%。(取自國立政治大學臉書粉專)

誠然差距依然存在,居住都市、經濟好的家庭仍存有更多優勢,於是當制度的改變再度來襲,同樣的不安再度佔上少年男女的心頭。

「他們的資源是不是比我多?」徬徨下的焦慮食物鏈

畢竟,不管是資源還是資訊,當面對競爭時,任何落差都叫人難以忽視。

學測落幕後,眼見家境優渥的同學一個個飛往本島上學習歷程輔導班,機票來回至少2000元,學費一堂2000、3000元起跳,還不包括住宿成本,讓陳元元直嘆:「資本主義確實趁機賺了不少錢。」

陳元元認為,澎湖只有一間高中、一間高職,學生過去不把考試當一回事,也缺乏相關資源,真的要向外競爭時就會面臨劣勢,像她只能跟本島朋友問學習歷程的資訊,「相較起來,台灣的師資、環境都讓他們可以引入比較多資源,而我們有些人甚至是來自離島中的離島,這樣的差距會越拉越遠。」

馬公高中。(取自馬公高中臉書粉專)
馬公高中。(取自馬公高中臉書粉專)

離島澎湖學生認為相關資源不足,真的要向外競爭時就會面臨劣勢。圖為馬公高中。(取自馬公高中臉書粉專)

越過大海來到屏東,林佳穎直言,學校有段時間,連老師都不知道怎麼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她同樣要跟外縣市的朋友互相交換、拼湊彼此零散的資訊,才終於理出一個樣子,「但北部或市區的學生,收到的資訊會不會比我們多?我們做出來的東西會不會直接跑題了?」

踏進舊高雄市區的邊陲,林思愷說,小港高中的網站資訊更新得慢,學習歷程專區功能也不堪用,他常常要上高雄中學、高雄女中的網站找資訊;同樣就讀港中的劉貞伶則說,不只跟雄中、雄女比起來有差,不管是同學流傳,或者在社群上看到的資訊,也讓人覺得中北部學生擁有更多資源、更好的設備。

如何展特色找資源?非都會區學生不知,老師也不一定接收到資訊

高雄市中心的愛河畔,許靜玟還記得,高一剛進入雄女時,輔導老師便一口氣羅列哪裡有營隊資訊、哪裡可以聽講座、哪裡能申請獎學金,然而社區高中的朋友不但不知道這些資訊,老師也不會教,「不管有沒有108課綱,城鄉落差都會存在,但它現在變成體制內的形式」,而她也認為,台北學生會比較有機會、資源。

生活在中台灣的山邊,李瑞霖指出,教育部在全國舉辦50場學習歷程審議座談,然而台中場場爆滿,南投場次卻永遠都有空位,僅管教授都會打包票,偏鄉學生也可以在學習歷程裡展現特色,但非都會地區不只學生不知道這些事,甚至老師都不一定能接收到資訊,「後來我覺得,與其在社區高中念資優班,還不如去前段學校讀普通班。」

從彰化考進台中女中以後,廖宥甯始終記得來到都會的衝擊,許多同學都是英文流利,同時又能對議題侃侃而談,「在鄉下,你真的要很有能力才能得到資源」,社區高中連要獲取升學資訊都有困難,如今除了學校跟鄰近大學合作的選修課以外,她也會在空檔上北部學校的線上課程,「誰都不能否認,北部教授給的東西真的比較多,台北的高中可以直接跟台大、陽交大教授交流。」

滿級分學生也煩惱:比成績還要比多特別,要會念書又會玩

台北市堪稱蛋黃區的仁愛路上,眼見延平高中的同學,父母不是企業高階主管,不然就是師字輩人士,楊小逸說,自己是家境最普通的那群人,「但光是我能在台北念私校,就已經享有不少紅利,如果連我都能感受到跟其他人的階級差距,回家還要幫忙做生意的人,哪來的時間多元探索?這些差距會在新課綱底下越放越大!」

來到位在總統府前的北一女,卓芸亦回憶自己國中時,才舉家從彰化搬家北上,表示過去想看展覽,得搭上1小時的公車,如今捷運搭不到2站就能到處聽講座、參加活動,台北的資源確實豐富,「但這反倒讓很多高中生超痛苦。」

20210515-國中教育會考,國中生,建國中學,親子關係,媽媽。(顏麟宇攝)
20210515-國中教育會考,國中生,建國中學,親子關係,媽媽。(顏麟宇攝)

位於台北市中心的建國中學,步行距離就有植物園、國立教育資料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等資源,是偏鄉學校難以企及的。(資料照,顏麟宇攝)

卓芸亦舉例,像同學最想進的台大醫科、資工、財金,每個申請的學生都是學測滿級分,「現在除了比成績,還要比你多特別」,大家在IG、Youtube上,都呈現又會讀書又會玩的樣貌,課業壓力本就大的人反倒更辛苦,「你就好像也要得是會讀書還要會玩,同時要很會講話、很上進的樣子。」

20年過去,儘管大學之門隨著多元入學越開越寬,但重新面對108課綱的陌生賽道,有人擔憂自己身處弱勢,有人煩惱自己不夠頂尖,個個都憂慮是不是比別人少了點什麼。

高中階段要談自律,「真正的戰場在家庭」

「我都會告訴他們,自主學習、學習歷程不一定要是很高尚的東西。」受訪的同時仍要聯繫行政工作,壽山高中圖書館組長王彥翔說,即使是「不要遲交作業」也是一種學習,不一定都要科展、競賽才能拿上檯面。

壽山高中位處桃園,學校裡有普通高中、技職部,除了不少學生是新住民二代,同時也是原住民重點學校,猶如台灣社會的集體縮影。自主學習時,想做點心的學生沒烘焙設備可用、想學樂器的人發現學校沒有烏克麗麗。王彥翔說,「就能趁機教他們認識學習成本」,像在學校時可以改做食譜研究、食材比價,學生也會假日相約去甜點工作室。

20210813-體育改革專題,桃園平鎮高中體育班,跆拳道校隊,護具。(顏麟宇攝)
20210813-體育改革專題,桃園平鎮高中體育班,跆拳道校隊,護具。(顏麟宇攝)

體育、音樂、美術等才藝教育,都需要硬體資源才能進行。(資料照,顏麟宇攝)

王彥翔也指出,自主學習時,手機是高中生最常碰觸的設備,不少人確實渾渾噩噩混時間,這些學生的共通點是都很愛打遊戲,反之也有學生很積極,會用這段時間在看大學線上課程、學語言,「他們對手機的認知是玩具還是工具,造成的落差就會很大。」

高雄中學教師陳殷宜則認為,網路時代都會、偏鄉不一定會有差距,金錢也不是唯一條件,重點是學生要學會自律,而高中階段要談自律,「真正的戰場在家庭」,有些家長把小孩都丟給補習班,或整天幫學生煩惱作業、報告,「這是干擾他學會自律,課綱希望適性揚才,但學生要先有自律才能揚他的才。」

從離島到本島、非都會到市區再到天龍國,面對全國超過500所高中的差異,第一線教師如何從過去的教導轉為引導,就至關重要。陳元元回憶起馬公高中的老師,心裡也是滿懷感激,「他們要一直去本島的高中開會、研習,再把這些資訊帶回來,都很努力不要讓我們有缺口。」

「不綁升學大家就不會管」,多元與競爭的矛盾如何解?

「課綱再不改真的會完蛋,不然都是填鴨式的教育。」備課、教學、行政工作一個接過一個,鳳山高中公民教師朱麗貞儘管疲累,但也同意課綱不能不改,雖然仍會擔憂城鄉、貧富的差距越拉越大,但也只能思索其他方式改善,「不能再回到只有考試的紙筆測驗。」

你支持台灣的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早上09:30到下午05:00嗎?(圖/取自flickr)
你支持台灣的國高中上課時間改為早上09:30到下午05:00嗎?(圖/取自flickr)

面對全國超過500所高中的差異,第一線教師如何從過去的教導轉為引導,就至關重要。(取自flickr)

卓芸亦指出,畢竟在過去的教育下,台灣社會不會管跟升學無關的事,即使在北一女,不考試的課大家也不會專心聽,「如果想讓大家重視就必須綁升學,但關係到升學,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因此新課綱上路前幾年一定會有許多問題,但還是可以繼續嘗試,不能因為1、2年受到抨擊就縮手。

林詠崴則認為,新課綱強調思辨、行動等能力,但在考大學的前提下,卻變成學生不得不產出報告、作業當成果,關鍵還是回到大學選才的標準到底是什麼,要改變師生、教授還有整個社會的想法並不容易,但仍應該持續前進,「等大家都更重視全人發展,或接納18歲還沒找到未來生涯,申請入學才會是看全人發展,而不是應徵公司的履歷。」

人生旅程不常不短地走過3年,不管是否仍然徬徨,這群高中生都已經整裝待發,要在這個周末趕赴各地參加大學面試。而也同樣在這個周末,108課綱下的首屆國中生,將迎接會考、進入高中,第一代108少年們的煎熬,能否帶給學弟妹不一樣的下一個3年?關鍵或許是整個社會跟主政者,到底能從這群人身上看見多少焦慮。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