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族變歌手 黃韻玲首張專輯寫歌須送審

(中央社記者張若瑤台北22日電)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董事長黃韻玲曾是小小追星族,她長大成為滾石第一代新人,發行首張專輯時仍未解嚴,自創曲得先送審,她說「送審單我還留著」。黃韻玲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分享她如何用音樂譜人生一曲。

3歲開始學鋼琴的黃韻玲,從古典樂入門,特別喜歡父親房間裡長方形的「黑盒子」,它會飄出老三台聽不見的旋律、美國流行樂排行榜,以及若有似無的聲聲呼喚:「接下來,我們要聽黃韻玲寫的歌。」

一股渴望顯化心中音符的驅動力,讓黃韻玲在唸敦化國小4年級時,常利用午休時間翹課到校外買黑膠唱片,「我會趁爸媽晚上睡覺,一張一張的聽,挑選喜歡的歌翻唱錄進卡帶」。在尋找與再製的過程中,她不斷創造與吸收。

黃韻玲會注意到當年18歲的香港歌手陳秋霞,是因為她也學古典樂,「第一次看到她在電視上自彈自唱,我是非常生氣的,簡直火冒三丈。」怎麼會有人先黃韻玲一步,展演出她早設定好的完美形象呢?

陳秋霞年紀輕輕便在國際性鋼琴比賽獲得名次,聽到她為自傳電影「秋霞」創作主題曲「偶然」,將徐志摩的詩搭配蕭邦的曲,「那個時候我就不生氣了,反而開始研究她的作品,如何把古典放進流行中」。對黃韻玲而言,陳秋霞啟發她在2個不同的元素上找關聯性。

伴隨靈感而來的是一個又一個問題,黃韻玲每天寫歌,希望傳給陳秋霞聽,得到她的建議。不知道打了幾個月的電話去歌林唱片公司後,終於有人受不了,告訴她陳秋霞的地址。

一下課就拉著同學衝到陳秋霞家,黃韻玲和大樓警衛周旋了很久,甚至打算先躲起來,找機會溜進電梯,「可是警衛一直都沒離開,我們只好去爬消防梯」。兩人在10樓處試著打開玻璃窗,再爬進走廊。那天,是黃韻玲第一次與陳秋霞見面,「去年我用微信傳訊息祝她生日快樂,她忙到最近才回」。黃韻玲講起小時候的偶像,仍是滿臉興奮。

另一名讓黃韻玲瘋狂的,是帽子歌后鳳飛飛,這次的追星,她終於成功避開攝影棚的警衛。1978年鳳飛飛在中視主持節目「一道彩虹」,遊覽車一輛又一輛載著粉絲到電視台,錄影現場盛況空前,「要先索取入場券才能參與,我都是用躲貓貓的方式溜進去」。

幾年後的80年代,大學生開始唱自己的歌,與詩人一起創作,音樂的風尚轉向「民歌」。「我並沒有期待未來能當歌手。」直到18歲的黃韻玲遇見羅大佑。

「我參加『民風樂府』的比賽,沒多久羅大佑透過杜達雄(唱片封套設計教父)打電話來,想找我聊一聊」。黃韻玲還在念書,參賽都是彈琴唱合聲,沒想過站在台前當主唱的她,那次雖然婉拒了羅大佑的提議,後來卻跟在他身邊學習1年多,「每天下課到他的工作室,等老師從醫院實習下班後,聽我寫的歌,那段時間給了我很多新的刺激」。

黃韻玲後來成為滾石唱片第一代新人,1986年她出第一張專輯「憂傷男孩」,台灣尚未解嚴,唱片在發行或公開播放前仍須送新聞局審查,「那張專輯中我寫的『你是唯一』這首歌送審單,我現在都還留著。」黃韻玲回憶道。

「當時不提倡混雜2種不同語言的歌曲,也會看歌詞涵義是否比較灰暗」。黃韻玲想起崔苔青有首很紅的歌叫「但是又何奈」,原名為dancing all the night,就是因此改名的。

今年是黃韻玲接任北流董事長的第3年,她認為自己的挑戰沒有減少,但是比起前2年,好消息變多了,「這就是很大鼓勵」,而目前北流最重要的公共任務,是培育「搭舞台的專業人員」,「大家只想當舞台上的明星,誰來做演唱會後面的工作?」

台灣目前歌手的量能很高,但其他技術工作卻變成要搶人,「搭台、燈光、音響、音控,甚至是樂手,一整個產業鏈拉齊,才有更多可能性」。黃韻玲諮詢與集合了產業界的訓練和教育系統,也與國教署合作,著手加速產業鏈形成,「包含策展人才培育、文化的傳承,以及整個流行音樂發展歷程的紀錄,至少都有參考依據」。

從音樂人變董事長,對黃韻玲而言,只是換個角色做喜歡的事,「腳踏實地、親力親為,由編曲開始,讓音符一顆一顆種在對的位置上」。所有出發點都是對於音樂的期待,黃韻玲希望音樂人能一起努力,發揮最好的創意,讓北流成為華語流行音樂未來的新地標。

流行音樂記錄每個時代的氛圍,70、80、90年代黃韻玲的口袋歌單有哪些?當選秀節目評審與演舞台劇「人間條件」時的心境又是如何?這些內容將在22日「空中小客廳」(https://reurl.cc/55q8d7)節目播出,或可上中央社YouTube觀看全影音專訪(https://youtu.be/2PJAupNgCOU)。

中央社Podcast頻道「中央社好Pod」(https://open.firstory.me/user/cna/platforms)除了既有的每週3個節目「文化普拉斯」、「特派談新事」、「空中小客廳」外,在4月2日推出由知名作家劉克襄所主持的「搭火車回台灣」共12集,於每月的第1個週六上架。(編輯:張芷瑄)11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