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校長傳承野菜文化 盼募集4000人共建「野菜學校」

地瓜葉、川七、龍葵、過貓等野菜,在臺灣這片土地屹立數千年,富含營養價值,也乘載著來自閩南、客家、原住民等多族群過往共同的記憶。為了傳承野菜文化,退休校長陳木城與陳清枝啟動「野菜學校」集資共建計畫,欲結合創新教育向下紮根,讓學生從小開始接觸野菜。

陳木城擅長將教育結合地方生態特色,曾發起福連國小潛水畢典、建安國小螢火蟲復育,退休後不僅擔任全國教育退休人員協會理事長,多年來更不斷在體制內推動創新教育。近來,他找了宜蘭森林小學創辦人陳清枝合作,共同籌備一所能夠充分結合大自然,沒有課本和圍牆的「野菜學校」。

退休校長陳木城(左)與陳清枝(右)合作籌辦野菜學校,盼募集4000位共建人。(野菜學校提供)
退休校長陳木城(左)與陳清枝(右)合作籌辦野菜學校,盼募集4000位共建人。(野菜學校提供)

陳木城表示,「野菜學校應該算是自己創新教育的延續,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農田周邊的野菜,常常成為餐桌上的一道佳餚。然而,現在時代改變,我們現在吃的蔬菜噴滿化肥、農藥,也是經過改良,味道也跟以前不同了。」

野菜學校的預定地位於宜蘭縣三星鄉,園區初步規劃為四葉水田、原民野菜、葉脈野菜、瓜棚教室等區塊,校地將落實生態循環,不噴灑肥料和農藥,並設立生態廁所和堆肥區。宜蘭出生的陳清枝認為,「在野菜學校,學生不需要背誦任何文字,也不用追求分數,只要進入田野親身體驗,就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答案。」

為了創辦野菜學校,陳木城已借貸新台幣100萬元,但仍與建校目標所需的370萬相差甚遠,因此發起群眾集資,希望邀請4000位贊助者一起參與,共同創造一所沒有圍牆,以大自然、荒野為主軸的學校,可以成功地傳承臺灣各族群的野菜風土智慧。

野菜學校鼓勵孩子在荒野中「動手做」,結合創新教育向下紮根,讓學生從小開始接觸野菜。(野菜學校提供)
野菜學校鼓勵孩子在荒野中「動手做」,結合創新教育向下紮根,讓學生從小開始接觸野菜。(野菜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