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造手機,董明珠都搞不定,李書福該不該下本做賭?

一場無邊界戰爭的號角又一次吹響。這次,

9月28日,李書福持股55%的湖北星紀

吉利造手機的消息引起了軒然大波,但在外界看來,李書福大概率只是開了一個玩笑而已。有人在社交平台上發問,“服務於全球市場,豈不是劍指蘋果和三星?研發、渠道、技術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如何對標兩大巨頭?”也有人說,“吉利手機並不會很快落地,即便落地,可能連國內市場都難以撼動。”

儘管國內手機市場的競爭早已刺刀見紅,但外界顯然低估了李書福的和決心和野心。

10月19日,據《IT時報》報導,吉利手機研發中心已落戶上海,而吉利手機項目總部將落戶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廠正處於籌備期。一位接近吉利的知情人士透露,吉利造手機的態度很堅定,而且不走代工的方式,準備完全自主研發。

與此同時,關於吉利手機何時落地的事宜也被提上日程。根據財聯社報導,吉利將於一到兩年內推出首款手機產品,且不排除就手機業務與

與陷入紅海競爭的手機行業不同,在國內外政策的持續支持和資本市場的熱捧下,新能源汽車及其上下游產業近兩年正在快速崛起,而處於紅利中央且身為燃油車巨頭的吉利,卻逆勢造起了手機,李書福的行為令不少人頓感費解。

一個始終縈繞不去的疑惑是,在

殺入手機領域,意欲何為?

無論是從環境還是現狀來判斷,吉利造手機似乎都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可在李書福看來,手機具有很強的連接功能,既能讓用戶盡快分享創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轉移到汽車中應用,實現車機和手機軟件技術的緊密互動。

李書福造手機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今年6月13日“2021重慶汽車論壇”上,李書福在演講中稱,既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自我超越的能力,還要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麼吉利從汽車跨界到手機,或許就不會讓人覺得那麼意外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造手機,吉利還落子衛星、芯片、飛行汽車等領域,以及和手機關係密切的智能手錶、智能眼鏡等智能可穿戴設備,都在同步推進的過程中。

所以不難看出,李書福試圖打造的是吉利科技生態圈的閉環,無論是汽車還是手機,都是“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隨著5G、AI、大數據等顛覆性技術 “人在車中、車在掌中”的情景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大膽設想。一位新能源汽車行業從業者向DoNews(ID:ilovedonews)分析,如果吉利手機、吉利汽車和其他產品組成生態鏈,實現數據共享和跨設備應用,那麼對於用戶體驗和用戶粘性的提升將十分顯著。

“就好比

上述從業者認為,吉利選擇這個時間節點做手機,恰恰是各項技術均已基本成熟。手機和汽車

事實也的確如此。汽車廠商造手機,手機廠商造汽車,兩個產業之間的關聯性在逐漸加強。比如,小米宣稱未來十年將投入100億美元造車,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於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華為則從技術供應商的角度切入,與多家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合作,逐步擴大系統和軟件的滲透率;OPPO雖然尚未官宣造車,但近期在車機互融方面動作頻頻。另外,蘋果、三星等手機巨頭也不斷有造車的消息傳出。

不過, 吉利殺入內捲嚴重的手機領域,似乎並不是為了和主流手機廠商直接競爭,而是為了與其汽車業務實現協同。今年4月21日,由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湖北億咖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智能機器人企業吉咖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在蘇州成立。

此前,湖北億咖通曾在2018年的一次發布會上提出過關於智能汽車的構想,即基於全球在線雲服務,讓手機、車機時時在線,通過同一個賬戶,讓車輛與手機互相識別,數據共享、千人千面,打造行業領先的智能網聯生態開放平台。

高開低走,由攻轉守

吉利的無邊界戰爭,重新引發了外界對其主營業務的審視。

2021年1月,吉利將全年銷量目標定為153萬輛。但根據2021年上半年的財報,吉利的銷量為63.02萬輛,同比增長19%。其中,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3.07萬輛,與去年同期相差無幾。

10月11日,吉利公佈的最新銷量數據顯示,吉利的銷量9月再次突破10萬輛大關,同比下降約18%。2021年前9個月,吉利的總銷量為92.18萬輛,同比微增5%,僅完成全年銷售目標的60%。這意味著,如果吉利想要完成上述目標,那麼接下來每個月將面臨著銷售20萬輛汽車的壓力。

同為國產自主汽車品牌的長安和長城正在迎頭趕上,並且對吉利造成了局部威脅。根據前兩者披露的最新銷量數據,9月,長安的銷量為18.82萬輛,同比下降8.41%;2021年前9個月,長安的總銷量為173.22萬輛,同比增長26.36%;長城的總銷量為88.4萬輛,同比增長29.87%。

通過數據對比不難發現,吉利的增速已落後於長安和長城,然而更為致命的是,吉利的經營數據也不容樂觀。

根據三者披露的2021年上半年財報,長安的總營收為567.85億元,同比增長73.22%,淨利潤為17.29億元,同比下降33.55%;長城的總營收為619.28億元,同比增長72.36%,淨利潤為35.29億元,同比增長207.87%。相較之下,吉利的總營收為450.32億元,同比增長22.3%,淨利潤為24.09億元,同比微增3.84%。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指標是,吉利的毛利率從2018年的20.18%下降至2020年的16%,且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

不僅如此,吉利的新能源汽車業務發展得也不如意。

2015年11月,吉利曾發布過“藍色吉利行動”,其目標是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要占到整體銷量的90%以上。但事實證明,這一目標更像是拍腦門做出來的決策,吉利2020年財報顯示,其全年總銷量為132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8萬輛,僅佔整體銷量的5.2%,與目標相去甚遠,而在2019年時,其新能源汽車銷量還是11.3萬輛,佔比8.3%。

隨著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愈演愈烈,以及主營業務面臨的壓力,若不及時做出反應,吉利恐將喪失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話語權,甚至是漸漸走向邊緣化。

李書福迫切需要一塊能打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敲門磚,因此吉利參與投資並持股51%的“極氪”品牌被寄予了厚望。

然而,令李書福沒有想到的是,一經發布便被萬人追捧的極氪,因為減配一事很快遭遇了“退訂”風波。直到極氪CEO安聰慧出面,發布了一篇致歉小作文後才告一段落。

據DoNews獲悉,極氪首款量產車型“極氪001”,已在10月19日於寧波杭州灣極氪智慧工廠正式下線,首批量產車將於10月23日交付。

承載著李書福野心與期望的極氪,在吉利的新能源戰略中已成為了主力軍。8月18日,吉利CEO淦家閱在五年發展計劃中提出,到2025年,智能電動汽車的銷量佔比要達到30%以上,極氪在高端電動汽車市場佔有率居全球前三,銷量要達到65萬輛。但在上述從業者看來,吉利想藉助極氪翻盤絕非易事,“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競爭太激烈了,這是一場惡戰”。

吉利在走格力老路?

主營業務承壓之際,吉利能否手機領域掀起波瀾?

業內有一種觀點認為,手機這類多元化佈局會影響到吉利的主營業務,盤子舖得越大,汽車銷量的增長反而越緩慢,造手機對吉利來說是新的挑戰。

吉利的確需要直面挑戰。挑戰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如今手機市場的競爭慘烈程度堪稱“煉獄”,留給吉利的空間已經非常狹窄。

根據 另據IDC發布的2021年二季度中國手機市場報告,蘋果、OV、小米等手機廠商已經分食超過80%的市場份額。

這意味著,在手機行業陷入存量競爭的當下,給用戶一個拋棄已有高端品牌去選擇新興高端品牌的理由顯得十分必要。如果吉利想要搶食高端市場,關鍵創新技術與核心配置將是其需要跨越的一道坎。而這道坎,亦是吉利需要面對的第二個挑戰。

手機研發投入對於吉利而言,也是一大挑戰。根據小米財報數據,從2016到2020年,小米在研發投入上的費用累計為279億元。僅2020年一年,華為投入的研發費用就高達1317億,而蘋果也達到了1277億元。這對於主營業務正在承受壓力的吉利而言,將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此外,缺乏手機製造經驗的吉利,不得不從零開始打造手機研發體系、供應鏈體系及銷售渠道。至於吉利是否適應手機行業的環境和打法,目前仍是一個問號。

無數跨界造手機折戟的例子就在眼前。格力 其中,對吉利造手機有著借鑒意義的就是格力手機。

和李書福“合縱連橫擴大生態圈新朋友”的邏輯如出一轍,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也曾想藉助手機打通移動場景和家居場景。

2015年3月,董明珠受邀在廣州 同年6月,董明珠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格力手機的特色是“智能物聯”,在手機上植入了無線模塊,可以遠程監控,遙控電器,還可以買格力的產品,甚至可以給企業設計軟件,企業的管理通過格力手機就可以解決。

董明珠曾提出“希望華為在世界上能是第一的時候,格力能在第二”,也發出過“滅掉小米”“要賣1億部”的豪言,甚至還曾定下過“一年要銷售5000萬台”的目標,但時至今日,格力手機仍是邊緣角色。

不過董明珠一直沒有放棄手機業務,她曾強調,“格力手機一定要做,而且必須做”“在未來智能家的時候,如果沒有手機完整地來控制它,是不行的”。

產品缺乏賣點(技術、配置落後)、營銷不專業、團隊不專業曾被視為格力手機折戟的三大原因,而這也成為了吉利入局手機領域的前車之鑑。或許,李書福造手機前應該先問問董明珠,手機這根“硬骨頭”到底要怎麼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