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合理開發案,還給下一代美好家園

社子島居民楊國寶,50年來,看到自己家鄉被違章工廠包圍,滿腹無奈。為了下一代,他決定挺身而出支持合理開發,希望給社子島一個脫胎換骨的機會!

▶▶特企專題【深入社子島,揭開13位市長都解不了的難題】

170年前,楊國寶的祖先「唐山過台灣」,落腳台北市的社子島,至今已繁衍至第七代子孫。他對政府50年來不斷跳票的開發案感到絕望,每天消極地用音樂築起心靈的銅牆鐵壁,將自己隔離於現實世界。

63歲的楊國寶站在自家四樓陽台,遙想當年:一早迎接他的,是基隆河的旭日東升,傍晚伴隨他的,是淡水河的夕陽餘暉。全家人到西門町只要20分鐘;想到陽明山泡溫泉,半小時就能辦到。

當時,家家戶戶幾乎坐擁絕佳的河岸美景,但引以為傲的家園,卻在1970年的「限建」緊箍咒中,被鎖進了時空膠囊,故鄉逐漸破舊衰敗,一鎖就是50年。

楊國寶刻意漠視,現實卻頑強到令他無法遮住雙眼。這一切就發生在服役時,1978年從澎湖返鄉休假,發現河邊多出幾間鐵皮屋工廠,往後每四個月回家一趟的他察覺異狀:違章工廠數量正以倍數成長。

「當社子島蓋起第一間工廠後,我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他眼眶泛紅、站在河堤上看著褪色家園說,我又不能責怪長輩出租土地蓋廠房,這裡經濟活動停滯、下一代沒有出路,爺叔們也有說不出的無奈。

堅守祭拜祖訓,兒子:為何不能搬出去?

前年清明掃墓,全家拿著鐮刀除草,兒子沒好氣:「為何叔叔可以搬出去住?我們一定要住在這裡?」楊國寶知道社子島環境差到連家便利商店都沒有,卻無法對兒子說出口:「我是長子,你爺爺交代祖先牌位一定要有人祭拜,所以我們不能搬出去……。」

他知道孩子未必能接受,也知道兒子並沒錯,但到底是誰的錯?孝順的他,結婚時就與太太約定須與公婆住一起,甚至為照顧父親,53歲提前退休,辭掉人人稱羨的工作,認份守著家園、履行對爸媽的承諾。

原以為這輩子就跟社子島一起被埋葬在時空膠囊裡,沒想到去年3月,靠音樂洗滌心靈的他被遊說,第一次去參加「生態社子島」開發說明會,當目睹有人搗亂,不讓居民發表意見時,楊國寶動怒了:「這是18世紀嗎?為何不容許別人說出不同的聲音?」

他腦海想起掃墓時兒子的話,並意識到孩子已屆適婚年齡,若有人來提親,對方會不會嫌棄社子島的環境?他幡然醒悟:「我不能再逃避,該站出來了。」

楊國寶從消極轉為積極,不會電腦打字,就用手寫複印「社子島開發案——不願意面對的真相」,挨家挨戶發傳單。希望透過合理開發案,解決社子島問題,還給下一代美好居住環境,讓孩子願意留下來。

能讓後代有個根,阿嬤:做夢也會偷笑

傍晚時分,他住家附近的小雜貨店,聚集著婆婆媽媽、叔叔伯伯們,談天說地的話題,少不了開發案。

阿嬤陳汪阿葉說:「從出生到現在,我沒有住過一天好房子,如果後代子孫有個根,做夢都會偷笑。」
阿嬤陳汪阿葉說:「從出生到現在,我沒有住過一天好房子,如果後代子孫有個根,做夢都會偷笑。」

阿嬤陳汪阿葉說:「從出生到現在,我沒有住過一天好房子,如果後代子孫有個根,做夢都會偷笑。」

82歲的陳汪阿葉雖然認同開發,仍不免擔憂。她經營的小雜貨店,是百年前奶奶蓋的15坪茅草房,沒有土地所有權(有屋無地),房舍經常淹水漏水,20年前,才整修成現在的鐵皮屋、蓋了馬桶。長子好不容易在竹圍貸款買了間小屋,一家四口住不下,孫子僅能睡客廳,她跟打零工的么兒繼續住在雜貨店裡。

妝髮整齊、穿著時髦的她,每天7點開店、8點打烊,得爬著75度傾斜窄鐵梯,才能到加蓋的鐵皮屋閣樓,這樣的惡劣環境,她沒有埋怨,反而感恩還能自己上下樓。陳汪阿葉嘆口氣說:「五歲就當童養媳,出生到現在沒住過好房子,如果政府給好的補償條件,居民負擔得起,讓後代有個根,我做夢都會偷笑。」

她的夢想,也是左鄰右舍的想望,楊國寶聽了頻頻點頭說,阿嬤82歲、我63歲,這代人或許享受不到開發的成果,但為了下一代,希望大家能拋開歧見,給社子島脫胎換骨的機會。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