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電影與世界連結 各國影展強片齊聚臺北電影節

記者王丹荷/臺北報導

2020臺北電影節蒐羅各國影展強片,獻給影迷殿堂級觀影饗宴,希望在後疫情時代,觀眾依舊能藉由電影與世界連結。片單包括勇奪今年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的《無邪》,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最佳影片《被遺忘的人生》、導演萬瑪才旦入圍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的新作《氣球》、香港金像獎6項大獎入圍《幻愛》等片。

臺北電影節今年特別選映多部關切政府與人民關係的亮眼新片,國際首映的《無邪》(There is No Evil),靈感源自伊朗作為死刑執行率最高的國家,由軍人擔任劊子手填補人力缺口,必須按下「殺人按鈕」換取往後順遂人生。電影圍繞4位死刑執行官,在道德與極權拉扯間,緊揪人性核心。導演穆罕默德(Mohammad Rasoulof)憑本片獲金熊殊榮後,伊朗政府以汙辱政權名義判他需入獄服刑1年。

巴西知名導演凱里.阿努茲(Karim AÏNOUZ)新片《被遺忘的人生》(The Invisible Life of Eurídice Gusmão),以1950年代為背景、橫跨數十年的故事,描寫一對感情深厚的姐妹因遭逢變故分離兩地,雖不斷想找回彼此,命運卻捉弄2人。該片不但邀得《中央車站》柏林影后費娜達.蒙蒂妮蘿(Fernanda Montenegro)復出參演,片中傳達的深厚情感,也讓該片於坎城影展首映時全場哭成淚海,《我想有個家》導演娜迪拉巴基為首的評審團也被打動,將「一種注目」最佳影片大獎頒給該片。

大陸導演萬瑪才旦新作《氣球》,透過青海湖畔1個藏族家庭,準備迎接第4個孩子出生,聚焦藏區女性面對政府節育政策的困窘之情,診所免費發放的保險套被孩子偷來玩,飄往空中的「氣球」看來格外刺眼。萬瑪才旦表示:「大多數藏族婦女至今仍過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扮演傳統角色。」他希望呈現她們開始覺醒時所面對的困境,以及與既有成規產生的衝突。

此外,幾部融入社會議題的作品,將你我身邊正在發生卻鮮少被注意到的故事,發揮得淋漓盡致。瑞典哥特堡影展最佳北歐片《意外之後》(Beware of Children)透過在足球場上意外死亡的男孩探究教育的複雜性,並反思孩童的天真無邪與惡的距離。坎城影展影評人週閉幕片《春江水暖》描述富春江畔,4兄弟分4季輪流照顧中風後失智的母親,家族的考驗如畫卷般徐徐展開,如楊德昌與侯孝賢的家庭片,兼具是枝裕和大師風采。

香港導演周冠威新片《幻愛》描繪精神病患戀愛機會的珍貴,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入圍最佳導演、編劇、影后、新演員等6項大獎。《凝視蕾妮瑪莉佛森》(The Self Portrait)則詳實記錄挪威傳奇攝影師蕾妮瑪莉佛森(Lene Marie Fossen),飽受厭食症所困,短暫又充滿光輝的33年人生。柏林影展最佳首部電影《暗夜啟示錄》(Los Conductos),以16釐米膠卷拍攝,跟隨酷似野人的男主角展開城市邊緣人的脫逃之旅,遊走於紀錄、神話與幻覺間。

鹿特丹影展放映時逼哭不少觀眾的《我去遠方,不流浪》(We Are From There),導演以身為家人的角度,耗時5年貼身記錄因敘利亞內戰被迫分隔異地的2位表哥,1人跟隨父親成為木匠,移居黎巴嫩,再非法前往瑞典;1人夢想成為小號手,飛往德國柏林展開新生,他們以難民身分各自在新國家求生,企盼安寧的日子。

《無邪》。(臺北電影節提供)

《被遺忘的人生》。(臺北電影節提供)

《氣球》。(臺北電影節提供)

《幻愛》。(臺北電影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