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逐漸消失和改變的舊婚俗/劉光軍

劉光軍

我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到用轎子娶親大概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也沒有留下多少印象,只是模模糊糊地記得有人抬著轎子走進南邊的過道,後面跟著一群小孩子。後來又有一個鄰居娶媳婦,已經不坐轎子了。改用生產隊裏用牲口拉的馬車。他們在車廂板上用竹板搭起一個拱形的帳篷,在外面外罩上幾塊新花布床單,婚車就做好了。這個習俗在我結婚的時候還在流行。不過同時還流行著用自行車接親形式。我就是用的這種形式,這種似乎更簡單,只需要在自行車的車把上系上一朵用大紅紙紮成的大紅花,“婚車”就算完成了。九零年以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漸漸有些富裕起來的人家開始有了“私家車”。這時候,小汽車也就自然代替了自行車等成為了結婚用的婚車。並隨著時間的推移,用車的數量和等級越來越講究,直到現在就更加的奢侈了。

結婚隨禮自古有之。我小時候人們結婚辦喜事的時候,周圍的鄰居和一些親戚朋友也都會去隨禮,但不是錢而是東西。那時候在生產隊裏上班,一個成年人一天十分工,價值要看這個生產隊的經濟條件,搞得好的一天能掙八九毛錢,最多一塊多錢。搞得不好的也就是兩三毛錢。所以想送一些值錢的東西也送不起,大多送的是“軸畫”,也有個別走得近的送給鏡子臉盆兒什麼的,不過這樣的人太少了,村裏一般看不到。那時候一般都選在接近年底的時候辦喜事,不是因為別的,一個是年底的時候是冬閒,不用耽誤上工,再一個就是只有到了年底生產隊才會結算分紅。畢竟結婚也是要花錢的。我那時候和別的小孩子一樣,聽說誰家娶媳婦晚上都會跑過去看,也不是什麼鬧婚房,就是湊熱鬧,看新鮮。每次看到屋子的牆上掛滿了各種各樣五彩繽紛的“軸畫”的時候,就會很羡慕,很開心。後來,又開始時興送一些用玻璃製作的鏡畫,這個比“軸畫”高級了一些,價格大約幾塊錢。幾年後,就隨著收入的增加逐漸開始淘汰了送實物的習俗,進入了真真正正的隨禮階段。最早的時候一次送一塊兩塊,後來三塊五塊,直到現在的上百塊。這是農村,城市裏就不能說了。

那時候結婚新娘是不穿婚紗的,大多是穿一身紅衣服,頭上頂一塊“蒙頭紅”再加上一雙新鞋子。後來也學起了城裏人,開始鬧洋玩意兒,穿起了婚紗,還是白色的。剛開始還不大能接受,因為在村民的心目中,只有過白事才會穿白衣服。再後來見得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當時還有一種習俗直到現在我還是沒弄明白他的意義何在。那就是新娘子要在婚禮後“絞臉”。那一天,新娘子典罷禮後就坐在新房裏,這時候就會有一個中年女人托著“條板”走過來,先是掀開新娘的蓋頭,接著就從“條板”上拿起一段準備好了的“納底繩兒”,一拉一松的在新娘的臉上開始作業。上至前額,下至下巴,無處不到。就是利用兩股繩子的餃合力將新娘臉上的那些絨毛拔掉。我們那裏叫“絞臉”,別的地方也有叫“開臉”的。總之就是那麼一回事兒。據說絞過臉後就不能算是閨女了,以後就是媳婦了。現在偶爾也會看到,只不過已經演化成了一個形式。只須比劃一下就行,不用再具體操作了。

以前沒有錢,彩禮也相對沒有那麼多,好像也沒有像現在這麼重要。村裏的風俗也很古樸、純淨,偶爾有彩禮要多了的人家就會被人瞧不起。記得村裏當時有戶人家向男方要了一千元的彩禮,結果被村裏的人說了好長時間。那時候的一千元我覺得可比現在的一百萬,是個天價數字。當時比較富裕的人家存款也不過二三百塊錢,全村只有一家達到過一千元,更別說什麼萬元戶了,那都是後來的事了。相互攀比更是在世紀相交的時候。以致到現在已經失控,根本沒有了底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