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靠眾籌建立起來的新聞網站,欲將零廣告報道模式推向美國

荷蘭新聞網站 De Correspondent 計畫在明年以“The Correspondent”之名進軍美國市場。為了給這一計畫籌措資金,該網站希望 從潛在讀者那裏融資 250 萬美元

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恩斯特·普法斯(Ernst Pfauth,以前是科技記者,曾擔任 The Next Web 主編)表示,此次活動旨在搞清楚美國讀者是否對 The Correspondent 的新聞報道感興趣。如果能籌集到資金,The Correspondent 將於明年春天在美國上線。如果不能,它將重新考慮這些計畫。

“我們希望支持這項活動的人數能達到一個臨界值,”普法斯說。“我們不急於進入美國市場,而是想要看看是否有足夠的人感興趣。”

De Correspondent 是該公司在荷蘭推出的一個新聞網站,旨在與讀者建立直接的聯繫,它現在希望能將這種成功複制到美國。一方面,這意味着要放棄一切廣告收入,完全依賴讀者獲得支持。本次眾籌活動就是一個例證,你祗要支付任意金額,就可以輕鬆進行註冊。它還有一個付費專區,但任何成員都可以繞過這道障礙,並透過共享單個鏈接來宣傳他們認為重要的新聞報道。

另一方面,它意味着 The Correspondent 將讀者視為新聞報道的主要消息源。在普法斯看來,透過註冊成為“創始會員”,讀者不是簡單地付費購買訂閱服務,相反,“你加入了一項事業。你不隻付錢給我們——雖然錢是必不可少的——你還在分享自己的知識,傳播文章。”

如果這聽起來有點晦澀難懂,那下面擧個具體的例子:去年,The Correspondent 捅出了一則爆炸性新聞,稱根據一段錄像和相關文件,殼牌早在 1991 年就已經對氣候變化的危險性了如指掌。很顯然,該網站從讀者那裏獲得了 關鍵材料

普法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The Correspondent 的記者會從他們開始醞釀報道某個新聞故事那一刻,就與讀者們分享他們的想法——這可以讓讀者隨着報道的不斷深入分享他們的觀點。這可能意味着,記者與醫生討論醫院的官僚作風,讓難民談論他們的經歷。這還意味着,The Correspondent 會鼓勵記者花上 30%到 50%的時間,仔細瀏覽評論板塊(它稱之為“供稿”板塊),隻有會員才能在這個板塊發帖。

普法斯認為,所有這一切都對打破如此多新聞報道的有限視角至關重要——在這些報道中,記者“的聯繫對象隻是那些有錢拿才提供新聞線索的人。”這種描述相當貼切——我要花費大量時間應付 PR 專業人士——他們與我交談是因為有錢賺——或者是與那些試圖說服我寫他們公司新聞的企業家打交道。

那麼,如何讓人更為無私地分享他們的觀點呢?普法斯談到了一些溝通技巧,比如一定要驗明正身,確定消息來源的身份並問一些“具體的問題。”但他也指出,“大多數人都對他們真正關心的事情過於理想化。他們希望資訊得到有效傳遞。”

“你會在其他報紙上找到類似的例子,這些報紙做過這樣的事情,但總是不經意的,而不是常規操作,”普法斯補充道。“在我們的機構中,對於我們報道的每一個新聞故事,我們都有一種系統化操作規範。”

這種策略使得快速報道突發新聞變得更加困難,但事實上,普法斯說這是他們有意為之。“我們告訴我們的記者,請忽略這條新聞——它是關於一些意外事故的,”他說。“讓他們專註於那些真正改變我們社會的話題。”

作為此次活動的一部分,The Correspondent 還邀請了許多支持其使命的名人擔任“形象大使”,這其中包括 FiveThirtyEight 的内特·希爾弗(Nate Silver)、Wikimedia 的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導演賈德·阿帕圖(Judd Apatow)、記者兼音樂家羅尚妮·卡希(Roseanne Cash)以及記者兼投資人奧姆·馬利克(Om Malik)。

題圖來源:The Correspondent

翻譯:皓岳

The Correspondent launches campaign to bring its ad-free journalism to th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