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疫情結束的樣子?英國徹底解封與新冠病毒共存,這些經驗教訓值得借鑒

對每個公民來說,「與病毒共存」代表著不同意義與風險;專家建議,始終控制疫情可能是未來全世界每個人仍必須做的事情。

倫敦,歐洲最繁忙的城市之一,幾乎看不見兩年多來擾亂世界的新冠疫情,就像是恢復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樣貌。華麗的酒吧和餐館人聲吵雜,捷運擠滿了通勤的上班族,主要機場也充斥著報復性旅遊的旅客,幾乎沒有人戴口罩。

如今在英國,除了威爾士和蘇格蘭,其他地區都已經取消新冠限制。任何新冠病毒篩檢結果呈陽性者都不再被法律強制要求在家隔離,居民不必定期接受篩檢,也不需要告訴僱主他們感染了新冠病毒。大多數公共場所都沒有戴口罩的要求,截至4月,英格蘭政府已經取消向公民提供免費篩檢,以減少新冠公共衛生措施方面的支出。

但感染致命病毒的危險仍潛伏在城市每個角落,最近幾周,英國病例一直飆升,3月26日那一周達到每日新增8萬確診。雖然疫情升溫會引發增加限制的呼聲,但英國政府不太可能實施封鎖或恢復部分防疫措施,這是學會與新冠病毒共存的現實。

隨著台灣疫情升溫、全面清零變得不太實際,可參考英國後新冠時代是如何運作的,以及我們能借鑒哪些經驗與教訓。

英國首相強森。(美聯社)
英國首相強森。(美聯社)

英國首相強森。(美聯社)

從疫情高峰到解封,英國做了什麼?

英國自去年廣泛推動施打疫苗,基礎劑與加強針提升免疫力,提供該國擺脫嚴格限制的條件。2021年7月19日,英國政府把這天訂為「自由日」,即使Delta變異株導致病例激增,強森(Boris Johnson)仍下令「全面解封」,各地餐館重新開放,社交距離要求取消,公共活動沒有人數上限,大多數公共場所不須戴口罩,只剩下倫敦大眾運輸系統還繼續要求乘客戴口罩。

在當時,英國87%人口接種至少一劑疫苗,66%完成兩劑接種。染疫患者需住院的比例介於2%~2.5%,也就是約每40到50名患者中就有1人需要住院治療;死亡率則是千分之一。

「自由日」之前,英國新冠確診人數剛經過Delta疫情爆發的高峰,2021年1月至2月期間,每日確診人數在4萬到7萬之間浮動;1月8日至30日連續半個多月,每天死亡人數破千。解封之時,英國的每日確診人數仍有3萬至5萬,每日死亡人數降到低點。

解封之後,新冠病毒的廣泛傳染並沒有減緩,每日死亡人數仍在數百人上下徘徊。2021年11月至今,Omicron疫情在英國爆發,每日死亡人數一度飆到200至300人,每日確診人數也曾經飆到20萬。

一切都沒有停止英國開放的腳步。2022年2月底,英國把剩餘的「新冠病毒限制」廢除,從此任何從綠名單國家(目前所有國家都是)入境英國的遊客都不再需要隔離檢疫,不論他們的疫苗接種狀態如何。目前英國境內接種第二劑疫苗的人數超過4900萬,佔12歲及以上人群的86%。

英國政府網站當中,詳細列出各種語言的「與病毒共存指南」。給任何有COVID-19主要症狀者的建議是,應上網或打電話預約PCR篩檢,並留在家中自我隔離;確診者應至少隔離5到10天。患者的同住家人也應自我隔離,除非已完全接種疫苗或有其他特殊狀況。不需要自我隔離的患者同住家人,應減少與他人密切接觸,盡量待在家。

除了醫院、診所或療養院等醫療護理機構將繼續要求佩戴口罩,英國政府僅建議民眾應在保護自己與他人情況下戴口罩,包含建議「在擁擠和封閉的空間內繼續佩戴口罩,因為你可能會與平時不認識的其他人接觸」,建議「與一旦感染COVID-19或其他呼吸道感染便很有可能病得很嚴重的人有密切接觸時,配戴口罩」。

英國與病毒共存現狀,4月16日在英格蘭海灘享受度假的民眾。(AP)
英國與病毒共存現狀,4月16日在英格蘭海灘享受度假的民眾。(AP)

英國與病毒共存現狀,4月16日在英格蘭海灘享受度假的民眾。(AP)

恢復正常需要所有人挑整心態

在英國,新冠肺炎防護現在是一項個人責任。遍布倫敦捷運的標誌敦促通勤者「戴口罩」,但在沒有法律強制的情況下,戴口罩與否是個人可以選擇的自由。這就顯得個人的選擇與心態很重要。

英國學生朗頓(Elizabeth Langton)向澳洲廣播公司(ABC)指出,她對與病毒共存有「複雜的感受」,「我仍然感到很不安……儘管稍微恢復正常對心理健康有好處。」她接著說,後來她感染病毒並康復,使她對新冠病毒的想法完全改變,「也許這種安全感是錯覺......但我覺得自己更加準備好應對世界了。」

2020年疫情的爆發非常突然且大幅地改變了全球人類的生活型態,人們生活在恐懼中,也害怕傳染病毒給親友,相繼以公衛安全的名義減少接觸往來。現在,許多國家的人們謹慎評估能否恢復正常生活,也對未來可能出現新型變種病毒感到焦慮,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反應。

英國與病毒共存現狀,4月15日參與反抗滅絕環保示威的倫敦民眾。(AP)
英國與病毒共存現狀,4月15日參與反抗滅絕環保示威的倫敦民眾。(AP)

英國與病毒共存現狀,4月15日參與反抗滅絕環保示威的倫敦民眾。(AP)

然而,還有一些人非常歡迎全面開放與解封。有3個孩子的婦女羅伯茲(Nicole Roberts)告訴ABC:「對我來說,新冠病毒已經結束了,我可以很高興地這麼說。這裡的人們等待著自由,現在自由就在此地,每個人都有點忘記新冠病毒的存在。」羅伯茲曾因為疫情取消航班被困在國外9個月,無法見到孩子,當她終於能夠回到英國時,感染了新冠病毒,現已痊癒。

社會上分成「共存」與「要求限制」的派別是無法避免的。雷丁大學細胞微生物學副教授克拉克(Simon Clarke)指出,「與新冠病毒共存」對每個人代表的意思都不同,許多人可能會直觀認為,這意味著躺平什麼都不做;對一些人來說,這意思是對病毒做出適當反應,並儘量減少次生災害或影響。但只要破口與感染重複出現,都可能對經濟及醫療系統構成威脅,表明疫情尚未結束。

免疫力差的人更難接觸世界,解封不會讓所有人都自由

即使多數人已經過著解封生活,但免疫力低下的高風險人群將受到疫情的持久影響。英國流行病學專家葛塔桑尼(Deepti Gurdasani)本人即是免疫力低下患者,兩年多來,她一直盡量待在家裡,以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感染,解封只會讓她越來越需要加強對自己的保護,並把自己隔離起來。

她說,沒有人戴口罩或採取防護措施,解封使社區傳播感染機率前所未有的高。由於英格蘭有這麼多人被感染,你去哪裡都必須假設「任何室內環境或公眾場所當中都會有人染疫」。因此,葛塔桑尼學會透過網路購物,在家工作,兩年來,她一直無法擁抱家人。

葛塔桑尼每天騎著腳踏車接送女兒上學,以確保自己不會接觸到病毒。她說:「我不能讓她在沒有媽媽的情況下長大,而且我也不希望她生病,因為我知道她長期都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而且她自己也有氣喘。所以我們的生活非常非常艱難。」

英國經濟。(美聯社)
英國經濟。(美聯社)

英國多數民眾都恢復了往常生活。(美聯社)

葛塔桑尼認為,學習與病毒共存不應只是忽略病毒的存在,還應為每位公民創造安全生活的環境,「與它一起生活就是長期的過程,我們必須適應事實──我們正處於疫情當中,疫情不會消失,忽視它只會造成大規模的破壞,就像我們在英國的學校、工作場所和企業中看到的那樣。」

對於葛塔桑尼這類高危人群來說,更合適的「共存模式」是:政府要求所有公共場所制定通風標準;加強公眾科學常識,理解病毒如何透過空氣傳播;人們懂得適時配戴有保護效力的口罩,特別是在室內密閉或高風險環境中。

謹慎面對冬季感染高峰的危險

據專家稱,英國應對冬季感染高峰的經驗也值得借鑒。埃克塞特大學講師斯特林(David Strain)警告說,冬天應該會帶來挑戰,英國已經有不少人呼籲今年冬季之前推廣注射第五次加強針,「始終控制疫情可能是全世界每個人都仍必須做的事情」。

就在上個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ebreyesus)也告訴說出類似的話:「疫情還遠未結束,除非各地的疫情都一起結束了,否則任何地方都不會結束。」雖然英國正在學習與新冠病毒共存,但它絕對不是再也沒有病毒威脅了,這是其他國家在考慮追隨其腳步時應該吸取的重要教訓。

與病毒共存:英國擬在2月前取消所有防疫限制,確診者亦毋需隔離。(AP)
與病毒共存:英國擬在2月前取消所有防疫限制,確診者亦毋需隔離。(AP)

英國與病毒共存模式已經實施快一年。(AP)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烏克蘭戰爭引發的核能辯論》正方:可降低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反方:受威脅國家蓋核電廠安全嗎?
相關報導》 今年第13次武力示威!北韓試射「新型戰術制導武器」,號稱「提高戰略核武打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