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適合「所有人」的 iPhone,深度體驗 iPhone 14 後我想說……

不過,如果回顧以往的 iPhone 銷售資料不難發現,數字系列才是撐起 iPhone 市場佔有率的「走量」機型,更多使用者也是通過數字系列建立了對 Apple 的品牌認知。國慶假期期間,我也用上了 iPhone 14。在本文中,我就想談談這位低調又務實的選手,並分享我的購買建議。

外觀

和前代產品相比,iPhone 14 的設計可謂完全沒有變化。除了配色之外,手機的尺寸、線條、倒角等都與 iPhone 13 完全一樣。不過,iPhone 13 的手機殼不能用在 14 上。由於 iPhone 14 採用了新的鏡頭模組,所以 14 比 13 的相機模組大了一圈。雖然兩者的尺寸差異極小,但把兩部機器擺在一起之後還是能(很費勁地)看出差別。

iPhone 14 的正、反面造型都與前代相同

新配色是本代 iPhone 在外觀方面的最大亮點——新的藍色非常好看。和 iPhone 13 Pro 的遠峰藍相比,iPhone 14 的藍色飽和度明顯更高,且鋁合金邊框的顏色比背板顏色更藍,整體顯得輕快但不輕佻,是我近幾代 iPhone 裡最喜歡的配色。

iPhone 13 Pro(左)與 iPhone 14

iPhone 14(左)與 iPhone 13 Pro 從顏色到質感都不同

黛西最近正在考慮從 iPhone 11 Pro 換到 14 Pro,原本都已經拿定了主意,但她在見到我的 iPhone 14 之後第一時間就被配色吸引,甚至接受了我「買個 iPhone 14」的勸服,足見這款藍色的殺傷力。

這不是黛西!

另外,對於 iPhone 12 之前的老使用者來說,iPhone 14 還有一點小區別,那就是 Face ID 模組變高且變窄了。這一變化在 iPhone 13 上就已經出現,考慮到購買 iPhone 14 的朋友大部分應該都是隔代升級,所以或許會覺察到這一點細微的差異。

性能和發熱

Apple 在 iPhone 14 上採取了新的產品演進策略——上一代的旗艦 SoC 下放至新一代的普通版產品線。由此,iPhone 14 搭載了「完整版」的 A15 晶片,而非最新的 A16。

對於新手機的性能表現,我就不多著筆墨了,畢竟 iPhone 13 Pro 在過去的一年裡已經反覆出現在無數手機測評中,熟悉科技產品的朋友一定對其能力十分瞭解。

關聯閱讀:《深度使用 iPhone 13 Pro 一週後,說說它的螢幕、訊號和續航……》

在我使用 iPhone 14 的一週中,手機發熱量最大的是兩個時刻:一是從舊手機轉移資料的時候,發熱過程會一直持續到大部分 app 下載結束;二是持續拍照的時候,發熱也會在關閉相機一段時間後逐漸降溫。以上兩個場景都是 iPhone 發熱的典型場景,和老款產品(譬如我長期使用的 iPhone 11 Pro Max)相比,iPhone 14 的峰值溫度沒有很高。由於我經常在溫度較高的戶外使用它,所以整體上不覺得新手機稱得上冷靜,但也沒有原來那麼暴躁。而且手機殼一套,所有的發熱都可以假裝不存在。

攝影

儘管影像不是數字系列的最大賣點,但 iPhone 14 的影像系統相比前代仍有進步——廣角主攝換成了 iPhone 13 Pro 上的 ƒ/1.5 鏡頭,支援感測器位移式光學圖像防抖;超廣角參數仍為 ƒ/2.4 和 120° 視角,但提升了進光量。

照片的成像效果依然有著典型的 Apple 風味——快門速度高、白平衡穩定、色彩飽滿,解析力也不錯。

使用閃光燈拍攝

值得一提的是,Apple 在秋季發佈會上重點提及的光像引擎(Photonic Engine)不只是 Pro 系列專屬,它也出現在了 iPhone 14 系列上。具體到使用中,能明顯感覺到 iPhone 14 在暗光環境下對於光線更為敏感,並可以在相對較高的快門速度下獲得亮度和清晰度都不錯的照片。

Apple 對於「時刻都能快速捕捉圖像」這件事一直很執著——幾乎每代產品的主攝感光面積都有大幅提升,但最終帶來的效果不是暗光亮得像白天,而是夜晚按快門需要等待的時長越來越短。在使用 iPhone 14 的過程中,我似乎理解了 Apple 這麼做的用意——非專業的大眾使用者可能壓根不懂「夜晚光線少,需要放低快門速度」之類的道理,他們想要的是任何時候按下快門都能聽到「咔嚓」一聲,然後乾脆利落地拿到照片。

不過,iPhone 在某些場景下過度合成導致「塑料味」很重的缺點還在。本代產品使用了智能 HDR 4(Smart HDR 4)的合成演算法,與上一代沒有變化。我個人覺得產生「塑料味」的原因在於 Apple 過於強調畫面整體的亮度均衡,所以會強力壓縮光比,致使一些場景的光照氛圍遭到破壞。

這道陽光就像被拍平了

經過嘗試後,我找到了一個較為初級的解決方案:拍攝時以畫面中的亮部為測光點,然後拉低一到兩檔曝光,突出被攝對象的肌理(texture)。同時,我也會在「照片風格」中選擇「高對比度」(Rich Contrast),並增加一點點暖調,強化畫面的層次感。

使用閃光燈拍攝

iPhone 14 的拍照介面

iPhone 14 在影片拍攝中增加了運動模式。我平時拍攝影片很少,所以沒有太多地使用過該功能。經過簡單的嘗試,iPhone 14 的運動模式確實可以實現相當平穩的畫面,但需要拍攝環境光線充足,否則畫面中會有較多噪點。

在我看來,這個功能很適合偶爾拍拍運動場景的非專業使用者使用——想像一下,家裡的長輩如果想記錄孫子孫女們滿地亂跑的畫面,教給他們在拍攝影片時點一下「運動模式」按鈕顯然比給他們買個手機雲台更為現實。

續航

去年秋季,iPhone 13 全系的續航提升令我印象深刻。今年的 iPhone 14 不僅理論續航又比 iPhone 13 長了一點點,而且實際情況也相當不錯。

我日常使用手機有兩種節奏:工作日屬於中度使用——通勤時背單詞、看 YouTube,工作期間用手機參加線上會議、接打電話、聽播客和音樂等。在這種情況下,iPhone 14 能很輕鬆地實現一天一充,從早晨八點出門到晚上七點到家,剩餘電量可以超過 20%;節假日則有可能重度使用——一邊聽播客一邊拍照,手機在大太陽下持續亮屏,SoC 也要持續處理照片。這種情況下,iPhone 14 的續航可以支撐半天,如果我從午飯後出門,晚上七、八點回家,手機剩餘電量在 10% 到 20% 之間。

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日續航圖

簡言之,和老 iPhone 們相比,iPhone 14 的續航早已不再是短板,唯一令人遺憾的可能只剩下充電速度了。好在一天一充的續航能力讓 iPhone 14 不再那麼依賴時刻補電,如果你有電量焦慮或者需要持續供電,或許可以考慮搞一個 MagSafe 充電寶,隨時把它掛在 iPhone 上緩解一下憂慮的心情。當然,根治之法還得是 Apple 早日上快充,讓 iPhone 快點擺脫「充電蝸牛」的惡名。

購買建議

文章最後,我想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給出一些購買建議:

  • 如果你不需要頂級的影像系統,或者買手機的預算有六七千塊,iPhone 14 的性能足夠滿足你的日常使用。我推薦所有「一定要買 iPhone 但不一定非得買 Pro」的使用者都優先考慮數字系列,其性能足夠用個兩三年,省下來的差價還能幹點別的(譬如再來個 Apple Watch)。

  • 如果你想為家人選購一部手機,又擔心他們搞不定國產 Android 系統裡的各種廣告、權限和推送,那就給他們買一部 iPhone 14 吧。順便把他們拉入你的 Apple Family,共享你的購買 app 和服務。iPhone 14 新增了車禍檢測功能,無論家人的日常健康資料還是遭遇突發情況,你都能第一時間知道。

少數派會員群的一位朋友就不幸用到了車禍檢測功能

  • 如果你想要大屏 iPhone 但又覺得 Pro Max 太貴,那可以考慮 iPhone 14 Plus。我最近半年用慣了大屏手機,換到 iPhone 14 之後覺得資訊量變少了,過段時間說不定我就換回大屏。

  • 如果你是此前沒怎麼接觸過 iPhone、從 Android 轉投過來的「新人」,也可以從數字系列買起。先試試 iOS 是否趁手,如果真的喜歡,未來再考慮 Pro 系列產品。

  • 喜歡拍照的朋友們就果斷買 Pro 吧。長焦萬歲,RAW 萬歲。

總體來說,數字系列的 iPhone 依然是屬於大眾的 iPhone,它的升級幅度看上去沒有 Pro 系列那麼大,但核心體驗仍保持著一流水準,而且重量比 Pro 系列輕很多,長期握持和隨身攜帶都更輕鬆。在靈動島的閃耀光環下,iPhone 14 系列或許是你日常使用或贈送親友時更為理性的選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少數派”(ID:sspaime),作者:張奕源Nick,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

◤果粉快搶 限時下殺◢
搶新機 一次買齊iphone 14周邊
就愛舊機 買iPhone 13省荷包
iPad第九代萬元有找 熱銷限量補貨到
AirPods限時降價 最高折2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