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等了50年!麥寮重飄麥香

中國時報【許素惠╱雲林報導】 聽到「麥寮」,大部分人腦海浮現的都是六輕工業區高聳的煙囪、汙染疑慮如影隨形、以及風頭水尾不利農耕,但近年有許多熱血青農向天挑戰,不但在貧瘠土壤中孕育出友善糧食,甚至復育出已消失半世紀的小麥,讓煙囪下的麥寮,不只有空汙的哀愁,也有收成的喜悅。 風頭水尾煙囪下 冒出綠芽 離島工業區的設置,麥寮幾乎和工業畫上等號,農業一度被拋諸腦後,麥寮人曾寄望工業發展為地方帶來繁榮,擺脫窮鄉僻壤青壯人口外移、不易就業等困境,然而,現實未盡如人意,想重拾荷鋤下田,卻發現環境比過去更為險峻,除了大自然挾帶沙石的強勁東北季風外,可能還有化學物質瀰漫空氣中、排水裡、土壤內。就在驚覺一切回不去時,荒地卻有綠芽冒出,而且成長茁壯,宛如是絕跡半世紀的「天山雪蓮」。 一群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年輕人許碩彥、吳子瑋、郭慧蟬、陳宏瑋等,為了讓家鄉「麥寮」名符其實,去年成立友善農場復種小麥,在暌違半世紀後,小麥終於在麥寮的土地冒出頭,老一輩看到既感動又稱許,不少年輕同儕驚奇大呼:「哇,原來這就是小麥!」 原在醫院工作的麥寮媳婦郭慧蟬與先生辭職返鄉,致力農耕,不想隨波逐流的她,想來點小革命,經深入了解麥寮由來,原來過去盛產大、小麥,當地農民為了運送麥子,特地在船頭旁搭建寮子儲放,「麥寮」就是這麼來的,於是決定復育小麥。 人因夢想而偉大!這群青農成立「月光下友善農場」,復育消失已久的小麥。去年10月以自然農法種下首批5分地小麥,成熟麥子被麻雀吃掉一半,雖只收成500公斤,卻成功複刻故鄉特產,麥寮鄉長許忠富與拱範宮也受到感動,大力支持和推廣列為伴手禮首選。 青農返鄉拚復育 感動拾穗 郭慧蟬說,雖然第一次收成不好,但冬季強勁東北季風又伴著沙塵,反而減少病蟲害的侵擾,對友善耕作的小麥成長大有助益,今年將以契作擴耕至5公頃。 身為麥寮麥豐村長的吳子瑋指出,許多長輩看到麥子結穗相當感動,也勾起童年回憶,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他說,希望藉著他們的努力,回復麥寮就是小麥原鄉的榮景,以後大家來雲林,看到的是綠油油的麥田、聞到的是最自然的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