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報早療兒童人數 較疫情前激增三成

疫情過後,在臨床上,發現越來越多的小朋友,有語言、認知、動作,較遲緩的狀況發生,衛福部統計也發現,這段期間,早療通報人數,相較疫情前,高出三成,突破3萬人大關。醫師提到,關鍵可能在家長對早療的觀念提升、疫後孩子們出門的機會增多,也導致早療評估大塞車,等待報告,可能要花上好幾個月,因此醫師建議,避免錯過0-3歲的黃金治療期,盡早讓孩子接受治療、課程,才能獲得改善。

44今年4歲的姜小弟,當起小班長,幫同學們準備好上課道具,不過這群孩子,在語言、動作或身心發展上,出現遲緩,需要老師慢慢引導。「你數1 2 ,變成麥克風 唱歌 。」

家長張女士:「老師有注意到(發展遲緩),然後他們也有巡輔老師,去做每個小朋友的觀察,那也是有跟我們反應 ,那我們其實自己都知道 ,自己也有注意到,也有想說 兩歲了 ,是不是也可以帶去評估這樣子。」

從衛福部統計中發現,早療通報人數,在2019年疫情爆發之前,來到 2萬5千人,但在疫情解封後,通報人數,更是大幅上升,去年更突破三萬人,和疫情前相比,高出三成。

台北慈院兒科部主治醫師 蔡文心:「那我們在臨床上可以看到的就是,像口語的這個語言的表達能力,社交發展能力 還有一些小孩,就是缺乏去外面 戶外跑跳,所以他們的肢體的靈活度,肢體的肌肉力量 全部都受影響。」

實際人數是不是那麼多? 專家無法斷言,隨著家長觀念提升、疫後 也造成,評估大塞車。

台北慈院兒科部主治醫師 蔡文心:「發展遲緩的發生率是大概8%左右,這些人全部都一起擠到醫療院所,像我們以前評估,大概平均只要等三個月 ,現在可能要在其他的醫學中心,等到六個月 甚至一年的都有。」

家長張女士:「早療這一塊的教育來讓小朋友成長,我們就想說 趕快讓他上課,然後去多接觸這些東西,讓專業的人去做培訓的話,他就會成長很快。」

新北市家扶發展學園長 白位傑:「(學習)感官知覺 認知理解 語言溝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生活自理,還有他的動作 動作包含,粗大動作 精細動作 然後社會性互動。」

讓小朋友們能回歸正常能力,家長要掌握0到3歲黃金治療期,搭配早療課程,及早介入。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加薩戰火無止期 逾50萬學生教育中斷
多明尼加牙科義診 為小選手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