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下餐廳、超市吸客 改變行銷策略

經濟不景氣、通膨推高能源與糧食價格,消費者勒緊褲帶過日子,餐廳和超市改變行銷策略並推出促銷活動,吸引消費者上門。

華爾街日報報導,消費者調整每周外食次數之際,餐廳調漲價格的同時祭出優惠,超市引進更多低價商品並降價促銷調理食品,作為外食替代選項。

市場研究機構NPD集團指出,在家自煮通常比外食便宜,餐廳餐點平均比自行料理貴上3.4倍。

今年通膨推高糧食、燃料和其他生活必須品的價格,雜貨店貨架上的商品價格漲幅比餐廳餐點高。

餐廳業者調整策略,放大消費者口袋鈔票的價值。

全美銷售量第二大的連鎖漢堡店「溫蒂漢堡」(Wendy's)執行長潘納格(Todd Penegor)表示,密切觀察並追蹤超市與餐廳的食品銷售,希望顧客持續上門購買5元「大包」(Biggie Bag)套餐和4元四件餐點組。

潘納格說:「現在情況是誰挺消費者並贏得他們的信任,才能換取顧客經常上門,這是我們現在的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消費者被迫在家自行備餐,雜貨業者較餐廳享有優勢;經濟趨緩之際,超市業者希望消費者維持這個習慣。

Tops Markets在全美有150家分店,該公司行銷副總裁克莉絲汀‧韓森(Kristen Hanson)表示,會推出更多電子折價券幫消費者省錢。

韓森說:「我們聽說消費者對外食三思。」她說Tops的顧客現在每周一、兩餐外帶或外食,以往每周通常三次。

聯邦數據顯示,餐廳和超市今年都漲價,但雜貨店的漲幅更大。

勞工部數據顯示,10月雜貨價格同比去年增加12.4% ,這是超市商品價格連續八個月以兩位數比率成長,而10月的餐廳年增幅為8.6%。

分析指出,餐廳餐點與雜貨價格的通膨缺口在7、8月達到峰值,現已縮小。

產業顧問「收益管理解決方案」(Revenue Management Solutions)9月訪問793名美國人顯示,餐廳價格影響顧客外食意願,51%受訪者今年在餐廳花更多錢,70%的人歸咎餐點漲價,40%的人說餐廳的性價比不符。

雜貨店促銷調理食品作為外食替代選項,並盡量壓低麵包和燕麥等商品的價格。

雜貨業者表示,消費者依然會買必需品,但部分人少買海鮮等高價商品。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Omicron BQ成主流變異株 免疫力較弱民眾首當其衝
「先買後付」策略奏效 黑五網購91億元破紀錄
中國製電動車 已進軍美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