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糖友與肥胖患者 唐獎生醫獎表揚3科學家

第6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召集人張文昌博士公布得獎人
第6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召集人張文昌博士公布得獎人
唐獎公布第六屆「生技醫藥獎」得主
唐獎公布第六屆「生技醫藥獎」得主
中央研究院院士龔行健說明3位科學家的相關研究
中央研究院院士龔行健說明3位科學家的相關研究

唐獎公布第六屆「生技醫藥獎」得主,由喬爾•哈本能(Joel F. Habener)、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延斯•祖爾·霍斯特(Jens Juul Holst)3位科學家共同獲獎,表彰他們發現GLP-1(7-37)為促胰島素因子,並開發基於腸泌素 (GLP-1)的抗糖尿病與抗肥胖藥物。他們不但締造基礎研究轉譯至製藥成功的典範,更對全人類健康做出重大貢獻。

 

腸泌素有助於降低血糖,並因具有減重效果,在坊間又稱為瘦瘦針或減肥針,近來蔚為風潮,造福許多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未來發展與前景更加可期,因此唐獎第六屆「生技醫藥獎」頒發給研發藥物的3位科學家,表揚他們對生醫領域的重大貢獻。中央研究院院士龔行健說明,體內血糖升高時,會刺激GLP-1分泌,當具生物活性的GLP-1(7-37)在胰臟β細胞接上其受體,就能觸發胰島素釋放。目前至少有13種GLP-1 RA(GLP-1受體促效劑)藥物已通過FDA核准用於治療糖尿病、肥胖。此類藥物結構設計與內生性GLP-1相似,但半衰期較長,可增強GLP-1訊號促進體內胰島素釋放。此外,新興口服藥物「DPP-4抑制劑」,可阻斷GLP-1(7-37)在體內被DPP-4酵素降解,以延長GLP-1(7-37)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的功能。這兩大類藥物透過生理調節,比起傳統的胰島素針劑治療,能有效減少副作用。

 

獲獎的美國科學家喬爾·哈本能在1980年代初期從鮟鱇魚和實驗鼠身上發現升糖素和GLP-1、GLP-2兩個胜肽片段,並與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 (Sventlana Mojsov) 博士合作證實了誘導胰臟釋放胰島素的是GLP-1(7-37),而非整個 GLP-1 (1-37),這項重要的發現重新定義了人們長期追尋的腸泌素,進而引領將其作為抗糖尿病策略的應用。丹麥科學家延斯·祖爾·霍斯特 (Jens Juul Holst) 博士,也先後分離出了GLP-1(1-37)和GLP-1(7-36)醯胺,並成功鑑定後者為活化型的腸泌素,並投入對抗糖尿病的藥物開發,進而發現糖尿病患者有體重減輕的傾向,進一步推動了此類藥物於對抗肥胖的應用。

 

唐獎教育基金會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研究持續進行,GLP-1不斷在多種器官展現出好的生理調節功能,除了前述對胰臟和胃部的生理影響,還可透過下視丘降低食慾、甚至有益於心臟、肝臟、腎臟等。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結合學術界和業界許多人的貢獻,共同開創了以基於GLP-1藥物治療糖尿病、肥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