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校長李秉乾:研究所非大學延伸,創造帶得走的新能力

很多人在思考研究所選擇時,往往是大學讀哪科、研究所就考哪所,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認為,這種把研究所單純當成大學延伸的心態,只會把學生變成老師的「複製人」,無法創新職場價值。

在討論工程領域畢業生該怎麼選研究所前,更應先思考一個核心問題:你知道研究所和大學有什麼不同嗎?

很多人沒有仔細想過,往往大學讀哪個系,研究所就繼續讀;然而,研究所的修課模式、課程內容、學習方法、畢業要求,都和大學截然不同。如果你知道高中和大學不同,那為什麼會把研究所單純當做大學階段的延伸?如果你已經在一所大學讀了四年,為什麼還要繼續在這裡再讀兩年?

這種「研究所只是大學部的延續」,是現今研究所考生報考時最大的盲點。

成立研究生處,專責學習立體架構

這個盲點不只學生,很多老師、系所也有。過去,大學是從大學部科系開始發展,之後才成立研究所,很多研究所只是大學科系的附屬。這種「系所合一」的生態,也讓學校與科系資源往往集中在發展較早、學生較多的大學部,造成本科教育淡化或模糊了研究所教育。

但現今包括歐美、日本、中國,都將大學部與研究所切割開來,大學課程規劃以四年來思考,組合學習路徑與課程搭配,以確認培育出來的學生該有的專業能力。研究所則以兩年為思考,連結學術、研究或應用,架構成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兩年內得到和大學不同的學習進展。

國內的大學與研究所沒有明確切割,常是指導老師研究什麼領域,研究生就跟著學,美其名是「進階研究」,其實只是「複製」指導教授的專業。

逢甲今年成立國內第一個校級的「研究生處」,跳脫科系本門視野,從學校整體出發,思考怎麼幫學生規劃有意義的研究所學習路徑。從過去的「老師要教什麼」,轉為「學生要學會什麼」,由校方帶領系所和老師,給予「套餐式」的課程規劃。

研究生處就是在行之有年、由大一到碩士不同年級「垂直深化」的科系本門課程外,以橫切方式跨科系思考,哪些專業知識可以串連,彼此貫通成為有系統的「主題式知識體系」。

這麼做,希望打破過去研究所就是「專精研究」,從源頭思考「研究生畢業時該有哪些進階能力?」學校則幫忙串連系所,對應組合出這個能力架構。

要自許成為幫產業加值的工作者

工程領域學生該思考的是,從產業趨勢出發,確認自己要在這兩年內拿到哪些本科與跨域的新技能。

每所大學的人才培育目標不同,例如台清交成是研究型頂大,辦學目標就是培育未來高階人才。逢甲是私立工學院出身,更重視學生畢業後的求職與職場應用,人才目標就是「幫產業工作者加值」。學生來到逢甲,不只為洗學歷、拿文憑,更希望能提升自身價值,逢甲在規劃研究生未來能力需求上,有明確目標:聚焦產業、連結機會。

我要求系所和老師選擇研究主題時,思考怎麼把「論文和職業作結合」,尤其研究未來產業趨勢,應在本門知識外,把跨領域的知識和實際應用拉進課程中。

例如機械系每個學校都有,但逢甲位在智慧製造的中部大本營,在這個基礎上思考逢甲機械系所的優勢。規劃碩士課程時,除了機械外,也橫向拉進資訊、管理、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甚至人資、設計等等,也就是以「智慧製造」為核心,向外拓展研究生需要修習哪些課來滿足智慧製造各方面的能力需求。

逢甲推動智慧機械最強的系所之一,是建築學系,因為未來的建築,從結構設計、建築方式、強度分析等等,都會大量引入機械人的角色。學校就應將這些納入學習內容,以引領建築系學生,及早學習產業未來必備的新應用能力。

從產業出發,整體思考碩士畢業生進入職場時需要的整合性能力,研究生處成立目的就是希望讓每一位進入逢甲學生,確實掌握兩年後能帶走的新能力。這些能力不只能讓學生「好就業」,更能「就好業」。

李秉乾

現職:逢甲大學校長
學歷: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航空工程與工程力學博士
經歷: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系主任、逢甲大學建設學院院長、逢甲大學教務處教務長、逢甲大學副校長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