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導演、女性影展總監都驚訝!「台北影像實驗室」學員以 iPhone 在五週內拍出影展級作品

Apple 公司今年 8 月正式公開的「台北影像實驗室」計畫,讓報名的學員們在 5 個禮拜裡,學會使用 iPhone 創作影像作品,而稍早(12/5)在台北進行的成果發表活動當中,女性影展總監羅珮嘉大聲叫好,直呼可以直接拿去參加影展,壹哥也參與其中,覺得許多作品訴求明確、拍攝新穎之外,更呈現出年輕人的力量,非常值得推薦給大家觀賞。

<cite>在5 日舉行的成果發表活動當中,女性影展總監羅珮嘉大聲叫好,直呼可以直接拿去參加影展(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在5 日舉行的成果發表活動當中,女性影展總監羅珮嘉大聲叫好,直呼可以直接拿去參加影展(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這次公開的作品包括 ACHE的《逆境繁花》、幽徑影像的《不知愛為何物的那幾年》、光譜拉斯的《原則和你在光譜兩端》、第五組的《BEAM》、海洋生物的《罩在我身上》、台南十八歲的《三十三》、完美配對的《完美配對》,從報名資料來觀察,這次參與「台北影像實驗室」這項計畫的有 9 成都是學生,平均年齡最低的就是「台南十八歲」這一組,這次在活動現場現身的還有導演王逸鈴、實驗電影工作者吳梓安,以及影像創作者謝昕妮 Sydney Sie 這些優質師資。

<cite>這次公開的作品包括 ACHE的《逆境繁花》、幽徑影像的《不知愛為何物的那幾年》、光譜拉斯的《原則和你在光譜兩端》、第五組的《BEAM》、海洋生物的《罩在我身上》、台南十八歲的《三十三》、完美配對的《完美配對》。(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這次公開的作品包括 ACHE的《逆境繁花》、幽徑影像的《不知愛為何物的那幾年》、光譜拉斯的《原則和你在光譜兩端》、第五組的《BEAM》、海洋生物的《罩在我身上》、台南十八歲的《三十三》、完美配對的《完美配對》。(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先來分享《逆境繁花》,它主要是從女性的成長痛為主軸,從實體的生理痛到模糊的心理痛,希望呈現所謂「成為女人」的過程。ACHE 的組員包括影像剪輯助理、平面攝影師,還有一名廣電系的學生,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整支影片看起來非常有水準,像是用視力版來呈現自己努力在做自己的事情過程中,會感覺到旁人關注的眼神,或者甚至受到騷擾等各種問題,最終用繁花盛開,代表自己即使再不願意,也被逼著成長的心境。

<cite>《逆境繁花》主要是從女性的成長痛為主軸,從實體的生理痛到模糊的心理痛,希望呈現所謂「成為女人」的過程。(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逆境繁花》主要是從女性的成長痛為主軸,從實體的生理痛到模糊的心理痛,希望呈現所謂「成為女人」的過程。(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我覺得透過《逆境繁花》的作品,可以感受到身為女性碰到的非常多的不方便,那是一種即使自己再不願意,但仍必須要接受的事實,所以我覺得很酷的一點,就是影片當中那種被逼著盛開的花朵,不管在訴求還是呈現的方式,都很有水準。

相似的表現,還有「第五組」的《BEAM》,她們是用光影的方式來呈現女生的不便。「第五組」的成員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系的學生、畫室老師、電影系學生等,作品呈現、表達內容的方式也都很成熟,完全看不出是新手,不斷反覆出現的女生洗內褲,讓我聯想到女性與生俱來的不方便。根據成員分享,因為時間有限,所以一開始所有成員就是朝向「女生共同會遇到的困難」來做發想。

「第五組」她們提到現代可能很多媒體會提到「愛惜自己的身體」、「接納自己」等議題,可是真正自己碰到了,身體恐懼還是存在,而且這些不會隨著青春期結束而消逝,所以影片用光束的追趕方式呈現。

<cite>「第五組」她們提到現代可能很多媒體會提到「愛惜自己的身體」、「接納自己」等議題,可是真正自己碰到了,身體恐懼還是存在。(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第五組」她們提到現代可能很多媒體會提到「愛惜自己的身體」、「接納自己」等議題,可是真正自己碰到了,身體恐懼還是存在。(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這支影片的呈現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洗內褲」的橋段,這讓我想到大學時代,女生常常會自豪公開說自己的男友幫自己洗月經的內褲,以此表達男友的貼心與對自己的認同。「第五組」特別提到,雖然這次的組員裡面有男生,但是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對於「月經」的感受,因此決定用月經連結女性,影片裡面有些水龍頭溢出的畫面就是用來呈現月經來的時候,身體好像潮水湧出那種不知所措的感覺,「我們在被迫接受它的同時,也去探討我們跟機械也有某些地方是一樣的」。

<cite>影片用光束的追趕方式呈現。(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影片用光束的追趕方式呈現。(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另外一組「海洋生物」表達方式相當直白,她們的《罩在我身上》,一開始就很直白地以女性的胸罩跟兩位在螢光幕前的女性為主,然後用多彩水球來代表女生的胸部,加上可愛俏皮的對話,「我今天有穿」、「騙你的啦」,從我這個大叔的角度來看,會覺得這就是年輕人表達的方式,直白、俏皮,但又帶一點嚴肅。

根據「海洋生物」的說明,她們一開始在創作時就各自寫了一個劇本,不過大家都有各自強烈的自我想法,最後綜合出來的訴求就是「要不要穿內衣」這個議題,所以這支影片主軸是想要傳達「穿胸罩」這件事情,探討到底要穿還是不要穿。

<cite>影片主軸是想要傳達「穿胸罩」這件事情,探討到底要穿還是不要穿。(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影片主軸是想要傳達「穿胸罩」這件事情,探討到底要穿還是不要穿。(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在這支影片當中有一幕是用第一視角把水球在溜滑梯從上往下滾下來,感覺就好像女生穿衣服沒穿內衣,赤裸裸的呈現在人們面前一樣,那種非常自然的畫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海洋生物」也特別提到,這一幕是他們這次使用 iPhone 發現的特點,感覺可以很靈活、很簡單的呈現自己的想法,這一次也蠻驚訝 iPhone 最後出來的畫質跟效果非常好。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台南十八歲」,她們所呈現的《三十三》,讓我驚豔的是這組成員是完全由現年 18~19 歲的大學生組成,回想自己大一大二時期,影片的表達方式跟內容的呈現雖然還是略有大學生青澀的模樣,但也因此讓我更想知道現在的大學生怎麼看兩性議題。

如果跟其他組相比,《三十三》確實在品質上還可以再加強,但是如果考量到大學生本身就有拍攝經費的限制,加上課業與時間的壓力,最終呈現出這樣的作品實屬難得。我覺得非常酷的是他們以菩薩有 33 種化身為題,並且找來自己爸媽配音,來探討人別認同的困擾,這也代表著學生們的父母親是認同學生們的想法才願意參與其中。

影片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男演員回到家把自己過去成長過程的照片上的臉都塗上了顏料,最後一張照片是自己把自己的臉也塗上顏料,這種視覺衝擊感至今讓我無法忘懷。根據「台南十八歲」所說,他們希望透過這樣的畫面,呈現這個男人在外面可以很自由奔放的表達自己,但是回到家中卻需要把這樣的外在藉由顏料隱藏起來,藉此希望讓觀眾感受到主角的迷惑與掙扎,呈現出所謂「性別認同」的議題。

<cite>「台南十八歲」受訪時所說,她們過去使用相機拍攝時,有很多拍攝角度都被侷限,但是不小心使用到iphone「電影級模式」後,所有人都被這個模式驚訝到。(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台南十八歲」受訪時所說,她們過去使用相機拍攝時,有很多拍攝角度都被侷限,但是不小心使用到iphone「電影級模式」後,所有人都被這個模式驚訝到。(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雖然議題很沈重,但是拍片的經驗確實是非常歡樂!根據「台南十八歲」受訪時所說,她們過去使用相機拍攝時,有很多拍攝角度都被侷限,而這一次很有趣的是男主角在洗手台洗臉的那一幕,本來想要按錄影鍵,但是不小心使用到「電影級模式」,當場所有人都被這個模式驚嚇到,直接在拍攝現場尖叫起來。

還有一組非常有趣的是「完美配對」所拍攝的《完美配對》,他們的訴求很直白,如果從藝術的角度看他們的影片,可能只是在及格邊緣,但是明確的訴求確實是所有影像作品裡面最直接好懂的。影片當中用交友配對軟體來呈現一個女生假裝自己是完美的樣子,但其實真的與男生碰面之後,又想做回真實自我的那種矛盾感。

<cite>影片當中用交友配對軟體來呈現一個女生假裝自己是完美的樣子,但其實真的與男生碰面之後,又想做回真實自我的那種矛盾感。(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影片當中用交友配對軟體來呈現一個女生假裝自己是完美的樣子,但其實真的與男生碰面之後,又想做回真實自我的那種矛盾感。(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完美配對」實際上用上的就是三個人,包括一名短片導演、一名動態設計師跟一名應屆畢業生,根據他們所說,這次雖然有劇本、也有導演,但是很多都是現場臨時調動,像是導演自己還要當演員、還要對戲,有時候看回放的時候也要掙扎要不要重新演一次,提及作品,她們直說:「我們已經盡力了!」不過我真的覺得她們的作品很棒,甚至也獲得女性影展總監羅珮嘉的讚許。

羅珮嘉特別提到,「以前我們在拍片的時候,女生是不能碰攝影機的。」她以此來表達現在使用手機拍片,某種層度也是一種平權的象徵,因為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用手機表達自我,她更大讚今年的「台北影像工作室」,直言:「這是我參加工作方裡面看到成果最好的,我也重新思考鼓勵大家用 iPhone 執行接下來的拍攝計畫」。

至於幽徑影像《不知愛為何物的那幾年》呈現方式也很有趣,他們的主題聚焦在「親密關係」,很有趣的是他們透過組員各自撰寫的一段青春記憶,來建構整支影片的畫面,包括自己求學階段的身份認同、自身與他者的關係、價值觀建構的社會認同等等。

<cite>把NG橋段加進去,帶給觀眾一個新的觀賞體驗。(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把NG橋段加進去,帶給觀眾一個新的觀賞體驗。(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是他們把組員拍攝NG 的橋段放進去影片當中,「幽徑影像」指出,當初預設只是四個人講自己的故事,但是每個人在講自己的故事的時候出現笑場,加上大家不太喜歡文謅謅、很刻意的感覺,所以把NG橋段加進去,帶給大家一個新的觀賞體驗。

<cite>「台北影像實驗室」沒有任何規定的主題跟表達形式,但影像作品從討論到完成的時間只有短短五個禮拜。(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台北影像實驗室」沒有任何規定的主題跟表達形式,但影像作品從討論到完成的時間只有短短五個禮拜。(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小結:

雖然 Apple 跟其他授權經銷商都曾經辦過類似的成果發表活動,不過「台北影像實驗室」非常特別的是他們是從一個議題作出發,但是沒有任何規定的主題跟表達形式,讓參與的學員自由創作。更特別的是,每個分組也是隨機進行分組,加上影像作品從討論到完成的時間只有五個禮拜,在這期間學員本身除了「上課」,還要在課程中跟其他組員討論出一個拍攝方向,然後撰寫腳本、以 iPhone 拍攝、完成剪輯、完成作品,然後發表作品,挑戰性相當高,但是我真的覺得如果是使用 iPhone 拍攝的話,真的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好比說前期拍攝的準備工作,拍攝過程中的機動性,甚至後期剪輯要補充的素材等等,靈活性會比傳統影像工作還要高出很多。

對此,實驗電影工作者吳梓安指出,一開始真的會覺得好像有幾組無法完成,一開始要聚焦共同創作的方向蠻困難,很驚訝最後大家都有完成。

<cite>吳梓安指出,一開始真的會覺得好像有幾組無法完成,一開始要聚焦共同創作的方向蠻困難,很驚訝最後大家都有完成。(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吳梓安指出,一開始真的會覺得好像有幾組無法完成,一開始要聚焦共同創作的方向蠻困難,很驚訝最後大家都有完成。(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謝昕妮指出,這次首次成果發表也探討出更多女性的性徵、框架,還有對於過去性別經驗的自我審視,也有看到學員對於各種性向的探討,也舉出了宗教裡故事與性別刻板印象。身為創作者兼導師,在學員身上看到無限的可能,學員們大膽嘗試,讓我學會跳脫自身長年從事影視行業而被規範的影像語言,分享經驗時不要把學生當學生看,我自己也是工作坊的學生,這次發表會上,她也特別推薦幾本書給學員,包括《電影表演:電影導演必修課》,《先讓英雄救貓咪》,《看不見的城市》,《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cite>謝昕妮指出,這次首次成果發表也探討出更多女性的性徵、框架,還有對於過去性別經驗的自我審視,也讓她能跳脫長年從事影視行業而被規範的影像語言(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謝昕妮指出,這次首次成果發表也探討出更多女性的性徵、框架,還有對於過去性別經驗的自我審視,也讓她能跳脫長年從事影視行業而被規範的影像語言(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導演王逸鈴指出,這次收穫最大的地方是自己跟成員之間的相互成長,因為以往的拍攝活動都是先有個主題或故事才開始創作,這一次大家不知道主題,所以變成學生跟導師都是從過程中摸索,最終決定方向,這很像大學時代摸索的感覺,讓她自己也有種找回初心,期待之後可以相同的心態創作。

<cite>王逸鈴指出,以往的拍攝活動都是先有個主題才開始創作,這一次大家不知道主題,所以變成學生跟導師都是從過程中摸索,最終互相成長。(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cite>
王逸鈴指出,以往的拍攝活動都是先有個主題才開始創作,這一次大家不知道主題,所以變成學生跟導師都是從過程中摸索,最終互相成長。(圖/壹哥的科技生活提供)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