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時事】連續 8 年被 WHA 拒於門外,台灣還能如何突破?

作者: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今(2024)年的第 77 屆世界衛生組織年會(WHA)在 5 月 27 日於瑞士日內瓦召開,毫無意外,台灣自民進黨政府執政後,這 8 年來基於與「北京當局」的緊張局勢,便不再收到世衛組織(WHO)的邀請,即便是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都不被允許。

對於 2 千 3 百多萬生活在台灣的人民來說,無論是否真的清楚理解參與「WHA」對台灣而言的實質意義,光就觀感上來說,應該多少都會感受到被打壓的憤怒或無奈,以及多少有種相對剝奪的感覺。

不過既然連年遭拒已是事實,以下文章,筆者將從 WHA 以及 WHO 的定位開始,簡單與讀者們討論台灣無法與會的實質影響,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在既成現狀之下嘗試突破。

談談「WHA 對台灣的意義」

WHA 的全名為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年召開一次大會,管理旗下分布於非洲、歐洲、東南亞、東地中海、西太平洋、美洲等六個區域辦事處,並定期檢視 WHO 的重點工作,包含:促進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進公共衛生,疾病醫療和有關事項的教學與訓練;推動確定生物製品的國際標準⋯⋯等,可以說是全球在醫療與公共衛生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國際組織。

而根據其章程,要成為 WHO 與 WHA 的代表,先決條件必須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中華民國(台灣)由於聯大 2758 號決議文退出聯合國,自然而然也無法繼續以正式成員的身份留在世衛組織。只不過,在馬政府時期因兩岸關係相對和緩,台灣得比照 APEC 與奧運「中華台北」的名義,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 WHA,但仍無法參與表決。

對於台灣不斷被排除在包括 WHA 在內的各國際組織之外,筆者的立場如下:台灣作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加上 COVID-19 期間的防疫表現、醫藥與醫材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等等,如此不斷把台灣從國際公衛的舞臺上抹去,事實上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作法。

而中國政府明知如此,想要釋放出的訊息也很簡單,很大程度就是政治施壓,讓所有人「接受」台灣要參與 WHA、必須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且最好還是北京政府所認知的「九二共識」框架,台灣才得以「列席」WHA。國台辦發言人在 5 月 14 日的記者會上,亦作出如上的立場聲明。

但反過來說,WHA 對台灣來說,真的如此必要嗎?要知道舉凡這類「大拜拜」形式的聯合國年度活動(WHA, COP, GA…等),其「會議本身」通常形式主義的意味較濃,大部分最終作成的「決議」,其實均早在先前的工作小組(task forces)經過多番討論並凝聚共識後完成。例如亞太經合會(APEC)也是在召開多次資深官員會議(SOM)後,才會上演一年一度的領袖高峰會,讓各國領導人或代表象徵性的發表意見與大合照,演一場多邊主義機制所需要的年度大戲。

因此,無法參與 WHA,當然是很大的缺憾,但至少應不至於如部分台灣官員所稱「將成為極大的醫療破口」,或諸如台灣會因無法掌握第一手資料,而在全球疫情中「遭受極高風險」等等。

以下,筆者就在此分享一些台灣「實務上」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方式:首先,WHA 的決策與決議絕大多數都是公開資訊,即便是不對大眾公開的文件,台灣亦可透過友台的成員國取得相關內容(若真是被 WHA 列為「機密件」的資訊,則不是任何會員國可以隨意調閱的)。其次,在 WHA 討論的議案,台灣則多透過「帶有半官方色彩」的民間組織,聯繫「友邦」代表(包括實際建交的少數國家,以及與台灣有密切經貿往來的各國)傳達對議題的立場與資訊共享。簡單來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台灣即使長期無法參與 WHA,在公衛領域與醫療技術等相關問題上,並不會因此落後他國。(後面會再詳述)

那麼,既然實際上影響並不至太嚴重,為何台灣還是應該積極推動加入 WHA 等國際組織呢?

「加入 WHA 運動」的象徵意義

筆者認為,台灣這幾年推動參與 WHA 等國際組織的行動,名義上是維護我國人之權益,實質上更多是提升台灣在國際場合的能見度,並喚起所謂「親美陣線」對中國的集體防衛意識,從中謀取更多國際上的支持與重視。這也是美國智庫 CSIS 的觀點:台灣需要建立更多「外交立場相近」的盟友,才能在北京政府的壓力下,更彈性地發揮合縱連橫的功能。

這樣的努力自然是重要的,至少對台灣政府「對內凝聚民意,對外連結友邦」,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例如衛福部長循例率領「世衛行動團」與立委們親赴日內瓦,抑或是民間組織自發的請願活動,確實幫台灣爭取到不少國際媒體曝光,以及諸多友邦代表的友台立場與大會上的支持性發言。

根據外交部的統計,在 2023 年 WHA 會議期間,共有 12 個具 WHO 會員資格的友邦,提出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 WHA 的議案;在場外,超過 70 個團體,包含各層級的政府部門,醫療組織,學術界與 NGO 等,則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台灣發聲。另外,今(2024)年在歐洲與印太區域的「福爾摩沙俱樂部」(Formosa Club),來自數十個國家的國會議員,也紛紛強力聲援台灣應「有意義地參與世衛組織」,不光是聯名致函 WHO 幹事長譚德塞,附件更發送給諸如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及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等重要人士。

另外如前所述,除了官方角力的場合如 WHA 外,台灣其實尚有許多籌碼,能夠在國際公衛與醫療領域,發揮「隱形冠軍」的影響力:雖然一年一度的 WHA 無緣與會,但 WHO 每年數百場各式活動與論壇,台灣不論官方還是民間都積極參與、並締結實質性的雙邊與多邊關係。

此外,2020 年因應全球防疫,由台灣民間發起、網路集資,於 4 月 14 日紐約時報全球紙本與數位版刊登大篇幅「Taiwan Can Help」廣告,也是很知名的國際宣傳案例,當時連前美駐聯合國大使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都公開讚許這是一個極為成功的的廣告文案。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醫療團隊與援外組織,長期在國際上持續深耕各個公衛領域,協助發展中國家落實永續發展目標;或者由台資醫療、醫技醫材相關法人與企業,甚至外貿協會直接率團到當地設廠與從事經貿活動,都在在增加了全球醫療與公衛發展上,台灣能夠扮演的重要角色。不僅達成有意義的貢獻,這些成果累積起來,也都能作為全球公共關係(PR)經營上,台灣強而有力的後盾。

因此,無論此後台灣能否以「觀察員」、甚至正式會員國身份參與 WHA,我們可以更關注、並投入資源於上述這些更具實質意義的事務,從而加深與國際社會的實質連結。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評論】連續 8 年被 WHA 拒於門外──除了「觀察員」之外,台灣還能如何突破?》,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借鏡瑞士:台灣能從年均 5 次公投的「世界典範」身上學到什麼?

國際志工做義診,是在自爽自嗨傷害當地人嗎?──通往地獄的路,通常都是善意鋪成的

作者簡介:

Jack I.C. Huang,台北人,倫敦大學主修國際經濟與全球化管理,畢業後回到亞洲。先後任職於聯合國亞太投資貿易處(TID)與 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ICT),協助 fuel management 系統開發和支援維和部隊的運作,必要時得出差前往剛果、南蘇丹、索馬利亞與象牙海岸......。 足跡走遍世界 20 多國,曾旅居紐約、舊金山、首爾、北京、新加坡、歐洲等地。 喜歡接觸新事物,腦子裡總是有左派與右派的思想不停衝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