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表決都亂來,談什麼國會改革

[FTNN新聞網]主筆/單厚之

立法院明天將處理國會改革相關法案,這是本屆國會首次針對法案條文的實質攻防,朝野都嚴陣以待。國民黨和民眾黨昨天上午就展開在議場前三天兩夜的輪值守夜,要搶院會的排案權,民進黨則揚言將以海量發言或霸佔主席台反制,雙方衝突一觸即發。

國民黨和民眾黨昨天上午就展開在議場前三天兩夜的輪值守夜,要搶院會的排案權。(圖/洪孟楷 臉書粉專)
國民黨和民眾黨昨天上午就展開在議場前三天兩夜的輪值守夜,要搶院會的排案權。(圖/洪孟楷 臉書粉專)

國民黨輪班守議場,民眾黨總召黃國昌也加入守夜行列,國民黨總召傅崐萁不僅媒體直播前大讚黃國昌,還當場上演「摸頭殺」,兩人間的融洽互動,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綠營酸黃國昌真的變成傅崐萁的小弟,黃國昌則回應說是「人與人之間非常幽默的互動」,民進黨連這都可以拿來做政治攻擊,「我覺得真是夠了」。

各界關注的焦點都在於朝野的對決和藍白互動的花續,卻沒人注意到,立委輪值搶排案權這件事的本身,其實就很不符合「國會改革」的訴求,甚至是最應該被改革的一件事。

對議事規則稍微有涉獵的人都知道,當同一事件有多個不同提案時,應該「由遠至近」進行表決。所謂的遠近,是指修正或差異的幅度,比如說,一個違法行為的刑期、刑度,如果有一個提案是要處兩年有期徒刑、一個是三年,則三年比較「遠」;如果同一個預算一個主張刪500萬、另一個主張刪1000萬,則1000萬比較「遠」。在處理時應該先表決「遠」的案子,如果該案沒有通過,再表決第二遠的,直到有案子獲得多數通過,或所有案子都被否決為止。

但在過去8年民進黨掌握國會多數時,卻為了縮短處理的時程、降低動員的成本,惡意扭曲議事規則,硬生生打破「由遠至近」的規則,改為誰先把案子送到主席台,就先表決誰的案子。民進黨只要能確保在議場開門前第一個把案子送進去,就可以封殺國民黨所有的修正動議的提案和表決所需的時間。

以往,朝野遇到重大議題對決時,會提早在議場門口集結,多半都是為了強佔(或保護)主席台,但自從「先送案先表決」成為新的議事例之後,重大表決前值夜就成為常態。甚至還曾經發生過民進黨立委在議場開門之前,從議場後門偷偷進入,提前送案的重大爭議,引發在野黨的強烈反彈。最後,當時的立法院長蘇嘉全只能為此召開朝野協商,確定只能在院會當天早上7點開議場正門收案。

國民黨和黃國昌昨天在議場前的守夜,承諾民眾是要「撥亂反正」,卻是根據當初民進黨立下的惡例而來。(圖/洪孟楷 臉書粉專)
國民黨和黃國昌昨天在議場前的守夜,承諾民眾是要「撥亂反正」,卻是根據當初民進黨立下的惡例而來。(圖/洪孟楷 臉書粉專)

國民黨和黃國昌昨天在議場前的守夜,就是根據當初民進黨立下的惡例而來。原本國民黨承諾民眾的是要「撥亂反正」,結果成為國會最大黨之後卻「蕭規曹隨」、依樣畫葫蘆。更諷刺的是,國民黨要通過的案子是「國會改革」,卻用的是最不符合議事規則的手段。一個連議事規則錯誤都不願意改正的國會和政黨,卻誇誇其談「國會改革」,豈不諷刺?

同樣的,「停止討論」也是議事中經常出現的狀況,為避免討論過於冗長、無意義,與會者可以提出「停止討論」動議,直接訴諸表決。雖然美其名為「業已經過充分討論」,不需要再繼續發言,但實質上經常是多數壓至少數的工具。

在劉松藩、王金平擔任院長、國民黨有國會多數的時代,「停止討論」動議都需要委員親自上發言台,說明認為應該停止討論的原因。但在民進黨有國會多數的8年,則改為只要書面動議、不要委員說明,就直接進行表決,變得簡單粗暴許多。這個惡例,在國民黨取得國會多數後,也同樣玩的得心應手,完全沒有想要「改革」的意思。

國民黨口口聲聲國會改革,但在相關法案審查過程中,卻只見國民黨以人數優勢,強行將所有條文送出委員會交由朝野協商。整個過程中完全看不到任何的委員會專業化、委員會中心主義,只看到藍、白聯手以人數優勢碾壓民進黨。

所謂的國會改革,就是要強化國會的職權、完善國會的功能,但藍、白兩黨從當初喊出國會改革至今,哪裡有半點完善功能、維持程序正義的想法?口口聲聲要增加權力才能有更強的監督,但唾手可得的改變卻死都不肯做。為了一點點的方便,寧可延續過去民進黨所有的惡例。這種只改革別人、不改革自己,連按規矩表決都做不到的「國會改革」,註定只會是越改越亂。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民眾黨高唱國會改革 請先交出吳欣盈的財產申報
面對惠台「統戰」,民進黨口拙
韓國瑜不再是民進黨的提款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