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北港看電影 大復戲院新媒體劇場開幕

原名「北港座」的北港大復戲院興建於日治時期西元1927年,是北港鎮歷史最悠久的戲院,臺灣光復後改名為「大復戲院」,並在2009年6月公告登錄為雲林縣歷史建築,更是許多北港人心中共同的記憶;雲林縣政府辦理「歷史人文聚落影視音展演體驗計畫」,在大復戲院以「參與式的劇場」為主軸,運用新媒體及藝術結合地方特色,塑建身歷其境的影視音體驗區,日前在中華德義堂龍鳳獅總會、飛沙國小的龍鳳呈祥,以及笨港振玄堂媽祖賜福表演開場後,由雲林縣長張麗善、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縣議員蕭慧敏等人共同啟用,邀請鄉親每逢周末蒞臨北港欣賞經典電影。

縣長張麗善指出,縣府為讓大復戲院能活化再利用,透過歷史人文聚落影視音展演體驗計畫,藉由AR新媒體科技,結合在地宗教文化、傳統藝術文化、歌仔戲等元素,塑建身歷其境的影視音體驗場域,讓大眾了解文化是多元的,並不僅限過往歷史本質,歡迎喜愛戲台風華的鄉親朋友作伙來戲院一同欣賞及感受,讓好的文化歷史持續保留及傳承下去。

張麗善也說,縣府特別與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合作推出多場次的「週末電影院」,首映於19日以「王哥柳哥遊台灣」主題開跑,接下來的每個週末將有更多經典電影接續登場,讓民眾可以串連過往戲院回憶,並讓年青世代認識老一輩的青春歲月,對老戲院及電影欣賞,能有更多不同的想像。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表示,感謝雲林縣政府對文化的重視,雲林縣的「歷史人文聚落影視音展演體驗計畫」將再造歷史現場及影視音體驗融合在一起,很多過去的歷史其實已不復存在,但用AR、VR的技術,可將過去景象復原回來,透過虛實交錯的方式,讓實體文資可以保存,虛擬的過去記憶可以回復,是一個蠻有意思的活動。

新聞處長廖淑玲也表示,大復戲院以新設完善的隔吸音工程規劃,型塑優質而不擾民的城中展演空間,並以「北港好潮」AR遊戲與實境解謎活動,連結朝天宮與大復戲院間的人流,開創文化探索與商圈經濟的新契機,戲院內還有以AR科技藝術互動裝置「驚奇之箱」,讓觀賞者可自由轉動裝置,看見表演的內容,拉近觀眾與戲院舞台的距離,並在戲院內運用移動裝置就能呈現即時空間虛實對位的驚喜感。在結束參觀後更可使用「拍貼機」,參觀民眾可變身為表演者,拍出在舞台上表演的感覺,紀錄到此一遊的美好紀念。

大復戲院以「參與式的劇場」為主軸,運用新媒體及藝術結合地方特色,塑建身歷其境的影視音體驗區,邀請鄉親每逢周末作伙來看電影。

大復戲院以「參與式的劇場」為主軸,運用新媒體及藝術結合地方特色,塑建身歷其境的影視音體驗區,邀請鄉親每逢周末作伙來看電影。

更多新聞推薦

武漢肺炎/8/1起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 排除醫美、健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