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可降副作用!台灣年增12萬人罹癌 癌友治療後常面臨「3不知」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最新癌登資料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新診斷罹癌人數高達12萬1762人,但幸因癌症治療科技日新月異,全癌症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也從91-95年的40.7%,進步到106-110年的62.1%,使癌症治療焦點從消滅危及生命的癌細胞,進一步延伸到癌後的康復。不過,專家指出癌友在治療後運動常面臨何時動等「三不知」,缺乏正確運動知識,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今(29)日提出「癌後運動處方、有動5保庇」主張,強化癌友「肌力、肌耐力、敏捷、平衡、心肺功能」5大核心能力,重建其身體機能,有效提升日常活動能力,改善整體康復效果,才能真正有保庇。
北醫大附醫血液腫瘤科醫師謝政毅表示,運動能降低復發風險、改善焦慮憂鬱情緒,美國癌症協會(ACS )也建議將「運動處方」納入癌後治療重要的部分。但根據癌希與高醫大運動醫學系合作的研究調查顯示,癌後病友雖然有「動起來」,但近8成偏好走路,顯示雖然有動但並非「動得有效」。另一方面,造成病友的運動障礙原因,有超過4成是因為治療後的不良反應,事實上,國際文獻卻顯示了運動可以降低癌症治療後的中長期副作用,如疲憊、淋巴水腫、改善睡眠、降低焦慮憂鬱。
物理治療師林昭印指出,癌友在治療後運動常面臨「三不知」,一、不知「何時動?」:許多癌友在治療結束後,對於何時開始運動感到不確定。二、不知「怎麼動?」:即使想要運動,癌友往往缺乏正確的運動知識,擔心運動過程中出現不當動作,會造成身體的傷害,例如身上胃癌切除1/3胃部的病友,就不適合做增加腹壓的訓練。三、不知「找誰動?」:癌友康復過程中,不知道哪裡有了解癌症相關限制或風險的專業教練來提供指導。NSCA美國體能協會官方講師林冠廷特別強調,癌友運動不是只有動這麼簡單,需要動之有道,針對肌力、肌耐力、敏捷、平衡、心肺等五大核心能力加以鍛鍊,才能達到有效的運動。
謝政毅說,HOPE花費兩年時間了解國際趨勢、調查台灣病友現況,透過實作經驗的調整修正,推出「癌後運動處方」,希望能將運動訓練融入癌症照護,以提升病友體能活動,擺脫靜態生活。目前已培育出首批18位專業運動教練,並將教練名單置於「台灣癌症資源網」,讓想要有效運動的癌友能夠放心找、安心訓練。並同步推出線上「希望健身房」,使課程結束後的癌友們可透過這個管道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持續跟著專業的訓練團隊進行康復運動。
王正旭指出,因應賴清德總統2030年「健康台灣」三支箭的政策目標「癌症死亡率要降低三分之一」,除了癌症篩檢、癌症治療要做得好,癌後康復階段也非常關鍵。他呼應「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主張,強調在癌後康復階段中的「癌後運動」與「癌後追蹤」兩者應該同樣受到重視。他希望政府也能在癌友運動政策上「超前部署」,整合醫院與社區的資源,盤點中央與縣市相關資源,加強跨部會合作,確保癌症病友在康復過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休5天沒用!鶴茶樓蟑螂飲衛生局急查「揪1缺失」未改善最重罰2億
日本食人菌疫情升溫奪250人命 疾管署示警2類人「侵襲性感染」風險高
維持一級警戒!M痘變異株「泰國現蹤」羅一鈞:遲早會進台灣
類鼻疽本土再+6「全在高雄」累計60例創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