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好手中風 積極復健重拾健康
「從沒想過自己會中風」六十八歲的盧瑞山曾是馬拉松國手,從高中開始跑步,常年有運動習慣,雖有心臟病家族史,也裝過心臟支架,但一直自豪體力不錯,不料卻在今年四月一次運動過後出現無力、意識改變緊急送醫,經手術後仍影響語言、吞嚥及行動能力,憑藉著「想要過正常生活」的信念,每天堅持數小時復健訓練,總算讓他克服困難,重拾健康。也盼將自己復健經驗分享給其他中風病友讓他們相信「只要不放棄,就有重拾健康的機會」。
全馬四十二公里又一九五公尺跑二‧五小時、創辦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操辦逾六百場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被譽為馬拉松之父、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秘書長盧瑞山表示,轉院前復健進度不如預期,剛開始每天都要抽痰「很痛苦」,戴著鼻胃管、插著尿管、坐輪椅行動不便的日子,讓他一度陷入焦慮、憂鬱,所幸轉院後,經過復健團隊啟動全人醫療照護,從生理、心理等各層面給予支持、鼓勵下得到很大的信心。盧秘書長表示,中風後,原本稀鬆平常的事情,卻顯得很困難;謝謝太太即時送醫以及在背後默默支持,經過不斷地復健訓練,現在個人重要生活可靠自己自裡;雖然復健之路漫長又艱辛,但「我做到了」,現在的我能走七到八公里,這就是復健的結果,才能再度地站起。為慶祝教師節,當時走了二個小時,也不會感到疲憊。
內湖國泰診所院長塗雅雯醫師表示,在台灣,每年的腦中風新發生數約為三萬人(三十五歲以上人口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近十年來,腦中風的治療與照顧有很大的進展,使得腦中風的疾病致死率有明顯下降。當大腦的血流供應減少,腦細胞缺氧死亡,對應腦區負責的功能就會受損。
中風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臟病、心律不整、抽菸、喝酒、肥胖、家族史…等等。
依照腦部受損的嚴重度以及受損區域的大小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種類的神經性後遺症以及功能障礙。常見之後遺症包含:認知功能受損、失語症、吞嚥障礙、半邊肢體無力甚至偏癱與平衡失調、大小便功能障礙。
根據統計,初期中風病人中,需放置鼻胃管約三十四%,需留置尿管約四十八%,無法坐站自行轉位者約六十三%。初次中風病人在半年後的失能比例高達五成,長期的失能比例約三成,造成患者與家屬龐大的心理和經濟壓力。然而,年紀、中風病灶的位置與大小、本身共病、病患動機、家庭支持等因素,則會影響到復原的情形。「積極復健可以重拾健康人生」,醫師表示,積極的復健治療,或合併新穎的智慧醫療科技,都依據患者的狀態,在不同階段,調整策略,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