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溺愛孩子,只會害了他

撰文/ 大好書屋 Mary Ellen Renna

覺醒教養 爸媽該知道的事!

● 停止給予孩子過度的物質溺愛。
● 被寵壞的孩子,容易具有自我中心、貪婪且較不重視人際關係等特質。
● 被寵壞的孩子不會為了實現目標而奮鬥。

無止境地滿足物欲,你會得到一個被寵壞的孩子

父母不斷滿足孩子「內心的渴望」,並不是在幫助他們,反而可能傷害到他們。

每位父母都渴望看到孩子開心和充滿笑容的臉蛋,如果是自己讓孩子開心,感覺又會更好。

所以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過度溺愛孩子,真的是在滿足他們嗎?答應孩子的每個要求,是好的主意嗎?

沒有父母想看孩子傷心,所以當其他孩子背著最新、最酷的背包時,父母也希望孩子是其中一分子。

只要一想到孩子考到汽車駕照後,會是唯一沒有新車開的大學生,就令你無法忍受,所以你一定要買台新車送給他,免得他覺得格格不入。

因為女兒對你抱怨:「除了我,每個人都有。」所以你拒絕不了幫她買一件人人都有,價值四千五百元的牛仔褲。

孩子陪你一起購物時,用他那雙又大又漂亮的眼睛看著你,配上一個甜美的笑容說:「爸爸,請幫我買這台玩具車,我好喜歡它,而且我有說『請』喔!」你發現自己因為不希望他難過,所以無法拒絕這個要求。

這是一張無止境的清單。

在某個時刻,這種購買狂潮將寵壞許多孩子且使他們成為唯物主義(註:materialistic,認為物質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只有實體物質才是真實存在且有意義的事物)的孩子,他們不了解什麼是感謝。

社會科學研究清楚指出了父母過度溺愛孩子的結果。現在開始,是我們該減少花費,讓孩子付出加倍努力以獲得物質享受的時候了。

一般說「被寵壞的孩子」都帶有貶低意涵,而且暗示這個孩子因為可以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而變成不好的孩子。

在美國,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每年花費三十三億美元(註:約新台幣一千三百八十億元)在購買玩具上,儘管美國兒童人口只占全世界兒童人口不到百分之四,但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全世界玩具銷售年收益是由美國所貢獻。

還有一個更令人擔憂的統計數據,雖然房市、股市和其他產業幾乎都處於衰退的狀態,但玩具銷售量卻呈現上升趨勢。

美國父母似乎感受到一股無法抵抗的力量,促使他們即使負擔不起孩子想要的玩具,仍盡可能滿足孩子,他們的孩子最終還是能以某種方式得到想要的物品。

這個國家比起七十年前富裕許多,父母因此自然想縱容他們的後代,但如同之前提過的,現在教養子女的鐘擺已經搖擺到太遠的另一端,使得孩子成為「我可以得到所有想要東西」的一代。

延伸閱讀
深入偏鄉 成大教授揭台灣教育4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