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防疫引發革命?習近平vs人民力量的三種收場方式

過度防疫,動態清零其實是「變」態清零的嚴格封控,令絕跡逾30年群眾上街頭發聲的景況,重現於中國大陸。

不只是長三角的上海,政治中樞所在的北京,皆在11月26、27日出現小規模群眾聚集,還有成都、武漢、南京、洛陽、昆明等地,也發生了類似的抗議事件。

各大城市重要地標宛若戒嚴

綜合「李老師不是你老師」不斷更新的推特影片,在街頭群聚事件後的隔天11月28日,不難發現各大城市的重要地標皆已有大量便衣駐守,交警施行交通管制、商場關閉。

警察甚至隨機攔下路人要求查詢手機裡是否安裝推特和Telegram,若有便進行警告並登記個人訊息,彷彿戒嚴場景。

回溯這波反封控風潮,從大陸人翻牆投稿到推特(Twitter)所披露的影片顯示,抗議現場表達訴求的民眾和學生喊著:「不要核酸要自由!」而後續趕赴現場的警力明顯超過在場人數,配備盾牌、面罩,嚴陣以待。

《遠見雜誌》越洋採訪在11月27日晚上,親赴北京亮馬橋「旁觀」集會的姜豐(化名),他表示自己是晚上11點到達,活動是在晚上9點便已開始,人群持續聚集直到凌晨3點才散去。

民眾走上街頭,喊「不要核酸要自由」

起初喊的口號是:「不要核酸要自由!」「不要修正主義!」隨著警察愈來愈多,便改喊:「我要封控!我要做核酸!」之類充滿反諷意味的字眼,以免被抓住把柄。他們也不敢像上海前一晚抗議時高呼:「習近平!下台!」

▼ 北京亮馬橋,民眾手持大聲公傳達訴求。

姜豐聊了一下,發現他們一是口耳相傳,二是透過微信群得知當夜「要搞事」,不過相互提醒各種注意事項,包括「表達訴求就好,不要再多講」「如果遇到媒體訪問也不要說話,不要表明身分」等,堪稱克制。至於警察也沒有過激反應,只是頻頻勸導大家離開。

另外,在上海居住超過20年的謝敏(化名)也向《遠見雜誌》透露:「有聽說上海烏魯木齊中路最近不平靜」,原因是悼念新疆首府烏魯木齊有市民喪生於火海的不幸,他們相信悲劇起源於為了防疫在大樓四周架設鐵絲網、居民車子停放在路口,消防車開不進去滅火所致。

對烏魯木齊的強烈共情,引發了全中國各地對於自身處境同感悲哀,老百姓無不害怕火災發生在自己社區。民怨先是在互聯網上的微信群、朋友圈噴發,瞬間捲起輿論海嘯,接著便走上街頭,宣洩鎖國3年所累積的不滿。 

▼ 上海烏魯木齊中路,民眾被逮捕影片,時間是11月27日晚上10點10分。

校園串連發起「白紙革命」

南京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等51所大專院校則陸續串連,在社群媒體上發起白紙革命的「倡議」,希望用白紙貼滿布告欄、走廊、食堂、公園,以「奪回被占領的地方」,並在很多抗議的場所舉起A4白紙。

「很難想像大陸這樣的主權統治之下,會讓這樣的社會動盪和校園串連能夠發一發不可收拾,」國際政經策略專家、匯理國際政策諮詢集團董事長譚耀南不可置信說。

同樣感到驚訝的還有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蔡文軒,大陸人對於疫情防控表現出如此的反彈,「倒不是說它沒有正當性,而是驚訝於大陸所謂社會維穩的機制好像出現了一些問題。」

蔡文軒認為,大陸的防疫措施是軟硬兼施,包括紀錄民眾的蹤跡、掃健康碼、網格化管理、社會信用體系等,在過去的兩、三年似乎勉強可以壓得住民眾的不滿,但是任何的機制都會有「超載」的可能性。

引爆民怨導火線:烏魯木齊火災

《遠見雜誌》連線北京居民程慧(化名),大陸確實最近新一波疫情爆發,各地在一線防疫中層層加碼,大大增加了經濟社會要付出的代價。

以北京她所居住的社區為例,2000多戶中一個陽性的案例都沒有,但是週邊許多社區都出現確診病患,所以她的社區就等於「被包圍」,於是就被「連坐」封控了3天。

部分基層在執行防疫工作時矯枉過正,譬如無緣無故突然封控、出了北京辦事就被「彈窗」(手機顯示為風險人群)回不了北京等,有人因為頻繁被封而被公司辭退,烏魯木齊要不是死了人,全中國都不知曉這座城市已經「靜默」(類封城)100天。

▼ 深圳城中村突然被封控,去上班的人與防疫人員發生衝突。

長達3年的嚴格封控,不僅導致小公司倒閉潮、中產階級大量失業,經濟上的不安全感愈來愈強。再像大學生,寶貴的4年封了3年,青春就是每天在宿舍憋著上網課,學費、住宿費卻一分錢不少收。「年輕人有怨氣是必然的,」北京海豚智庫創辦人李成東說。

烏魯木齊火災事件就像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湧動的民意和情緒隨即震動了全中國。

反封控延燒,最後收場三部曲

大陸罕見的街頭抗議和學校串連,最後會怎麼收場?觀察家給了三套劇本。

第一套劇本:阻絕事件延燒。

大陸一向自豪於是「防疫優等生」,並屢屢稱許「新時代社會主義」等的制度優越感,不會放任抗爭事件繼續上演。

一位研究大陸政治制度多年的台北教授指出,按照中共過去的做法,應該會先針對帶頭人進行箝制,再收買部分抗爭代表,各個擊破。

第二套劇本:迎合民意,放鬆防疫管制。

事實上,就在餘波仍然蕩漾的11月28日,許多改變正在發生──成都萬人方艙項目取消、北京宣布臨時管控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廣州一些地方宣布老人、上網課的學生等無須每天做核酸等。

同一天晚間,全網則再度狂發「防疫20條」,重申「嚴禁隨意封校停課、停工停產、隨意採取靜默管理、隨意封控、長時間不解封、隨意停診」等字眼大劃重點,似乎是在回應抗爭民眾對於封控維權的訴求。

一位北京知情人士指出,中央的想法是封控政策「一緊一鬆」「慢慢落地」,因為中國14億人口,可能瞬間就爆發大面積快速感染。「問題是老百姓不給它這個時間了。」

第三套劇本:尋找替罪羔羊。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系中國大陸研究碩士班洪耀南判斷,其實中共中央已在11月11日提出放寬封控的「防疫20條」,面對民眾的街頭運動最後一定會妥協,轉折的方式就是引導風向朝向「地方政府層層加碼,導致防疫愈趨嚴格」。

同時是律師的譚耀南分析,對於各省市地方過於嚴厲而不近人情的執行封控,中共中央可能準備究責,換句話說,歸因於地方沒有落實中央的政策,以平息民怨。

「北京對於數位集群管控的堅持這件事情大概不會鬆動,如果這些事情會燒到它對社會控制的話,那就會有嚴厲的鎮壓,」譚耀南說:「但比較合理的可能性是,讓民怨稍微宣洩,而把矛頭對到地方究責的話,這事情可能接下去就會平息。」

事態後續實際發展,尚待觀察。中國大陸正面臨轉變的十字路口,維持了近3年的嚴格疫情防控政策真的要改了。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不就悼念火災,中國大城市為何串聯「白紙革命」?
透視中共二十大 解碼紅色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