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坑疤太難看!民眾黨參選人張清俊提政見「終結馬路類美學」

【民眾網曹景旭綜合報導】

隨著疫情相對和緩,地方選舉開始加溫,各縣市公職參選人也陸續提出政見,想要獲得關心地方議題、政策發展與參選人素質的選民青睞。然而非縣市首長選舉的政見規劃,一般很難有曝光機會,就有參選人發揮巧思,以逗趣的圖文來諷刺「馬路不平」,藉此突顯政見,希望能夠吸引選民關注。

(張清俊提供)
(張清俊提供)

台灣民眾黨發言人、桃園市楊梅區市議員參選人張清俊以「類美學」、「末路狂花」、「走跳人生」等圖文,諷刺桃園楊梅馬路不平整的問題。張清俊表示,如果把馬路東挖西挖的痕跡,個別塗上顏色,就會發現原來道路如此「多采多姿」;某些路段還能見到短短一段有連續12個人孔蓋的誇張工程,不是凸出來就是凹下去,令人無言。張清俊指出,有些人孔蓋甚至還有超大空隙,簡直是馬路上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害騎士摔車,這些長期累積下來的路平問題,必須要有制度性的改善政策。

張清俊表示,馬路不平,是全世界都有的現象,但「路平」,是楊梅必須前進的方向,楊梅區道路不平整,至少有兩個面向需要討論,第一個是相同路段為何一再施工,導致路面不平;第二是施工為何品質有落差,非主要幹道的修補總是草草了事。

張清俊表示,同一地段一再施工,大多是因為水、電、瓦斯、污水、路燈、交通號誌、監視器及電信電纜等大量民生管線,它們的施工需求缺乏整合,導致一挖再挖,這禮拜你才鋪完電線,下禮拜換成別人鋪水管,一年「動土」十來次,要路平也難;應盡可能「挖一次」就搞定近期所有管線問題。張清俊提到,桃園市在2017年1月16日成立「道路挖掘管理暨資訊聯合服務中心」,試圖統整道路管線與資訊,但目前看來效果有侷限性,僅在市區部分主要幹道上發揮了作用,他主張「道路挖掘管線之資管中心應升級擴編」,減少馬路重複銑鋪,並逐步完成全市精準管線圖資。

而關於道路品質落差,張清俊則表示,在各地政府接連採用新工法、新材料的情況下,可以看見桃園市的主要幹道、大馬路的品質,在重新鋪設後確實有所提升,但寬度15公尺以下的道路就沒那麼幸運,因為它們並非由市政府工務局執行養護管理。張清俊認為,首都在市長柯文哲「專業一條鞭 」的政策指示下,台北市自2016年開始,將寬度8公尺以下的道路維管業務,由區公所移撥到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也就是說再小的巷道,同樣是由更具專業性的單位執行養護管理,這個政策實施至今,品質、效率都深獲地方鄰里好評;然而桃園市15公尺以下的道路維管,目前仍是由區公所來負責,層級、專業度、相關資源都有不足之處。

張清俊提出第二項主張,要求「15公尺以下道路移撥工務局執行養護」,道路工程包含廠商背景、工程負責人等所有資訊,皆應上網公開。張清俊表示,地方道路工程經常淪為傳統政治勢力的禁臠,由有勢力的人負責分配,公務資源變成綁樁資金,更甚者是靠這賺錢,這些道路工程資訊,一直以來難以被外界檢視,我們能期待這種道路有多耐用、多平順呢?他期許自己的政見能夠被實現,並且在楊梅區優先試辦,終結馬路類美學,還給市民一個平安的道路。

(張清俊提供)
(張清俊提供)
(張清俊提供)
(張清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