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塌陷深到可裝一台車 為何台北半年內出現八個天坑?

道路塌陷深到可裝一台車 為何台北半年內出現八個天坑?
道路塌陷深到可裝一台車 為何台北半年內出現八個天坑?

文:蔡立勳 圖片來源:台北市議員陳怡君提供

作為首善之都的台北市,自5月以來已發生八起道路塌陷事件,坑洞甚至足以容納一台汽車,背後原因多為地下管線出問題,掏空路基。面對道路安全的系統性問題,該如何因應與改善,才能讓人車走得心安?

是氣候因素導致,還是人為疏失?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回覆《天下》,主因應是氣候因素,極端降雨頻率增加,大幅提升水系管線被沖刷的強度與次數,加劇管壁受蝕程度。原已老舊的管體提前損壞,接頭鬆脫,溢流的水導致周遭土層鬆軟。

但極端降雨並非今年才有,台北市在前年6月也曾有時雨量209毫米的紀錄,創下近20年新高,因此造成路面塌陷的原因不只氣候。

施工作業不夠確實就是其一。埋在道路下的管線,通常有瓦斯、電力、電信、自來水、污水以及雨水下水道等不同單位管理的線路。偏偏台北市人口密集,道路施工頻繁,一年約有7000件,「路面下5、6公尺受到人為的擾動非常厲害,」台灣大學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文山解釋。

重做路面,未使用規定材料回填

道路開挖後必須復原,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拱祥生指出,通常先以材料回填,再反覆利用重物自由墜落,夯擊地基或填築的土石材料,提高密實度,接著進行路面刨鋪。

過去常見的回填材料是砂及砂石級配料,但若材料品質不良、未循規範夯實,材料不夠密實,會提高路面塌陷機率。因此各主管機關逐漸規定,必須以「控制性低強度材料」(CLSM)回填。

但回填CLSM的成本至少高出一至兩成,有些廠商會選擇其他材料,卻也增加風險。如雲林縣前年9月重新通車的165縣道,啟用半年就發生路面塌陷,正是因為施工單位未以CLSM回填。

回填後的監控也未必完全落實。台北市平均每天有20處道路施工,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道路挖掘管理中心主任陳昭志指出,各管線單位會派駐一人在道管中心,監看該單位當時所有的施工案件。在現場端,各單位則有各自監督的做法。但選區有五起塌陷的台北市議員陳怡君則觀察,施工單位常常僅拍照回傳,主管單位沒有派人到現場檢查,監督流於形式。

中央應制定出道路養護標準

要解決道路系統性安全問題,首先是管線回填確實並加強監控。拱祥生強調,即使是小型的管挖也應比照路平專案監督。

其次是調查並建立管線的3D圖資。拱祥生說,目前管線僅有2D圖資,但施工單位必須清楚管線的口徑、深度與位置,才能提升施工精準度,降低不慎挖破管線的機率。

經過連串的塌陷事件,台北市政府已啟動因應措施。新工處將優先針對3年內,管線單位搶修位置半徑5公尺範圍曾發生路面坑洞凹陷,或隆起的位置列為風險熱區,以路面透地雷達探勘。

事實上,道路維護雖屬地方權責,但中央亦不能卸責。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市區道路改善及養護由縣市政府自行辦理,但地方預算有限,更彰顯系統性道路養護作業的重要性,內政部卻未制定相關市區道路養護規範,供地方管理機關遵循。

當極端氣候已深切影響日常,許多縣市也陸續發生道路塌陷,此刻更要有一套全國一致的道路養護標準,建立更具韌性與安全的環境。

看更多天下雜誌報導
教授變創業家,打造國防隱形冠軍 「台灣2年內將有最強無人機防禦能力」
大客戶蝦皮打算自己做物流 四大超商將大失血?
00878、00900、00690怎麼選?該搶ETF配息嗎?季配、半年還是年配好?
「越南特斯拉」找德義法中台拚電動車 VinFast造車的背後真相
蘋果供應鏈10年全解析:躲在東南亞的「中國製造」,逆襲美、日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