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直擊COP27/什麼是損害與賠償?氣候關鍵字一次看懂

COP27開幕!今年最熱議題是「氣候賠償」。為何發展中國家、氣候難民國紛紛向名列已開發國家的富國求償?此外,在埃及度假勝地夏姆錫克展開的COP27還有哪些看頭?《遠見》記者帶你獨家直擊!

除了熱浪、洪災頻傳,戰爭讓天然資源更加昂貴,民間抗議行動,也格外蓬勃,10月環團「攔住石油」(Just Stop Oil)將橘紅色的番茄湯,潑灑在梵谷名畫《向日葵》上,震驚世界。世界對氣候議題的關注,很少像今年一樣有感。

抗議行動持續激起歐洲不同團體的響應,正反意見在社群上發酵,彷彿在為剛揭幕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暖身。過去,COP除了身穿西裝的官方代表唇槍舌戰,場外激進的倡議與公民團體串連、遊行是另一大亮點。

COP27淪為大拜拜?英王查理斯、氣候少女都不來

不過今年,在全球年度氣候討論的最高店殿堂、在埃及舉辦的COP27,卻很難再現環保團體示威、公民集會的盛況。除了主辦國本有不良的人權紀錄,有上萬名政治犯囚禁中,對打算在COP抗議的NGO,也只被容許在偏僻的停車場旁表達意見,遠離真正的議場。

在參與人數上,COP27與上一屆COP相比,報名人數也由4萬人,下降到3萬5千人。包含在英國國王查理斯三世等許多工業大國領袖不能出席,對比去年雖有更多位元首參加開幕大會,卻多為碳排量不多的非洲國家。

在場外,如瑞典氣候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去年光一人激昂的演講,聲量就與世界領袖們的發言,等量齊觀。但今年,童貝里卻因深感公民倡議空間受阻,COP可能淪為政治人物「漂綠」的大拜拜、嘉年華而拒絕參加。

COP27大會開幕式。白育綸攝
COP27大會開幕式。白育綸攝

Q1》管制抗議,COP27的言論空間有多少?

因此觀察COP27,第一問在於:當言論自由緊縮,倡議團體能有多少自由?氣候議題充滿公民運動的色彩,是COP持續十多年的傳統,公民發聲,能不能與大會對守護各國元首安全、維穩的期待,達成平衡?

然而COP27仍別具歷史意義,它是繼2016年COP22在摩洛哥馬拉卡治舉行後,睽違6年,再度回到非洲。

主辦城市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濱臨紅海,是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領土。由於非洲貢獻全球碳排放不到4%,卻長期是氣候的難民國,無論能源危機、旱災都摧毀本就不堪一擊的非洲基礎建設。

Q2》Loss and Damage!如何逼富國氣候賠償?

氣候變遷對西方國家來說,關乎節制;但對非洲而言,卻關乎存亡。

也因此,COP大會上,除了以工業先進國歷來討論最多的減排(mitigation)、發展調適(adaptation)策略外,在今年,可以預期發展中國家會鼓吹賠償政策。也就是,希望工業先進國能對已經發生的氣候災害,不是出於人道的關懷,而是承認破壞環境而導致其他國家受損,並直接付出金錢賠償,名為「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

但工業先進國家面對道德指控,以及隨之而來的賠償責任,顯然會採取比過去僅出於憐憫、共同承擔責任而付出的資源更嚴格的標準。

因此,關心COP27的人,在心中第二問則是,COP27號稱「非洲人的COP」,非洲國家追求損失補償,向西方世界直接伸手,能成功嗎?

除了遠在非洲的災難現場、倡議團體的言論自由,COP27也有許多與台灣人有關的「大事」與「小事」。

大到國際政經局勢、美中對壘下,氣候談判對台灣的影響,小到其實有不少台灣留歐學生,在當地匯集、串連。

有趣的是,COP27雖然預料國際領袖、公民團體冷,且台灣不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締約國,透過民間參與會議的熱度,卻不減反增,不少NGO、企業、包含《遠見》在內的多家媒體,也前往埃及現場直擊。

企業參與除長期參與的台達電子,仍是唯一成功獲得官方Side Event(周邊會議)舉辦權的企業,場外,也有與氣候金融相關的World Climate Foundation(世界氣候基金會)舉辦論壇,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屆時也會親自出席。

Q3》地緣政治緊繃,中美等強權能在COP27坐下來談?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法文版在在中國角(China Pavilion)前書櫃供人拿取。白育綸攝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法文版在在中國角(China Pavilion)前書櫃供人拿取。白育綸攝

就影響台灣的地緣政治而言,過去美國、中國氣候談判因8月美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而遭中方中斷,但偏偏美、中又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一與第二名。若兩國放棄對談,則會讓全球減碳進程,大幅停滯。

或許,第三問在於,所有關心氣候的人,最想知道得還是,強權們能夠放下歧見為地球嗎?

至於台灣環境社群如何討論、定義問題?

長期關心參與COP大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在11月初前往埃及前,主講這屆COP可以關注的重點時提到,他關注的重點在於碳盤點機制、工業去碳化以及能源轉型後,對就業、貧富影響的「公正轉型」議題。

趙家緯也認為,雖然COP27普遍被認為是規模縮小的「small COP」,但在能源、通膨等多重危機之下,燃煤趨勢在歐洲復興,近一步又退兩步的環保進程,如何顧民生,又能朝向減排標,是這屆大會勢必面對的問題。

回顧過去曾名留青史的COP大會:1997年京都簽訂的《京都議定書》、2009年哥本哈根設下1000億美元氣候基金的目標、到2015年COP21簽訂的巴黎《巴黎協定》。

與這些COP相比,COP27氣勢很難與之比擬,但人禍、災難當前,在「一起實踐」(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的口號之下、非洲人苦難的疾呼之中,能做多少,遠比起簽了多少協議,更能決定人類的存活機率。

表格整理:白育綸。製圖:易淳敏
表格整理:白育綸。製圖:易淳敏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聯合國COP27峰會登場!「損失與損害」賠償一次看
「當權者趁機漂綠!」瑞典環保少女再批CO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