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醫療大爆發》在家就能看醫師,疫後1.3萬醫療院所加入遠距行動
文/蔡茹涵
疫情發展迄今,你體驗過「在家看醫師」了嗎?
在台灣每天都有數萬人確診,當越來越多人不敢冒著風險進醫院,遠距醫療便成了你我後疫情生活中,不可不知的選項。
麥肯錫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歷經COVID-19衝擊後,留下兩個從此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重要趨勢:一是生鮮外送,二就是遠距醫療。
市調公司也指出,全球遠距醫療市場至2027年將增2倍、突破5兆元。而台灣,也在倉卒中進度大躍進。截至今年5月底,全台約有近1.3萬家醫療院所加入視訊診療,已占整體逾5成。
為何它被看好是「未來10年最具潛能的投資領域」?又將帶來哪些新技術與新服務?除了鴻海、宏碁、廣達、電信三雄外,還有誰能進場布局這波紅利?本刊團隊一次解析。
「這場疫情,把台灣的遠距醫療往前推動了5年!」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直言,不僅迫使大家改變思維,也導入了以往從未有過的各式新技術與新服務。
過去,「台灣看病太方便,距離近、速度又快,根本沒有用(遠距醫療)的動機!」亞東醫院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蔡義昌直言。
從法規、醫院、系統、環境到患者,一環扣一環的因素,讓台灣成為了一座實體醫療成熟完善,遠距醫療卻宛如牛步的島嶼。
然而,這樣的情況卻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被徹底改變!
2020年12月29日,健保署公告:正式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意即任何人只要有需求,都可用醫療院所的遠距門診服務,且同時享有健保。這紙命令,讓民眾發現,因一點小病痛去醫院風險更高,不如用視訊,連醫師們的態度,也陸續從觀望改為「可試試看」。
趕不及練兵、架系統?小診所索性直接用Line視訊看診,先求有再求好;也有醫院轉求外援,找上已有現成系統的平台商。「我們今年1到5月的服務量,比去年同期增8成。說明會平均一週開一次,還是場場爆滿,」醫聯網董事長王欽堂透露。
投身遠距醫療15年的羅東聖母醫院社區醫療副院長林健盛分析,「遠距醫療」是總體概念,還可細分為3個層次:遠距衛教、遠距照護、遠距診療,都已有業者陸續投入。
例如遠距照護,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當屬全台收治最多COVID-19重症者的亞東醫院「重症戰情室」系統:透過一套能即時觀察的攝影鏡頭,就為護理師省下穿脫兔寶寶裝的工夫,也有助於多科聯合會診;又如目前需求量高漲的遠距診療,北醫在疫情爆發後,便迅速將視訊門診擴增到18個科別、24小時看診,平均每天可看80幾人⋯。
除了傳統醫院在這波風潮中大變身,更有另一批參與者,因3到5年前就投入市場,已開始嘗到紅利。他們,是從不同面向切入「遠距醫療流程缺口」,專門解決如視訊看診完不知怎麼付款?想掛號視訊門診,但系統介面不會用?不敢上醫院又必須復健等需求的新創公司。
一場疫情、一紙鬆綁法令,竟宛如骨牌效應般,讓民眾、醫院、診所與無數新創公司全數動起來,也帶來無限商機。
那麼若乘著這波機會起飛,台灣有機會後發先至,成為一個「遠距醫療島」嗎?長年關注此議題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接受本刊專訪時說:「台灣很有機會成為demo site(醫療與科技結合的示範基地)!」
他為何這樣看?隨著遠距醫療商機百花齊放,台灣又將面臨哪些機會與挑戰?以下我們透過科技醫療搭橋人專訪、醫療科技業跨界合作現場、微軟、亞馬遜巨頭失敗經驗等面向為您專文解析。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804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財富自由還有多遠?財富分6個層級,你在哪一層?
相當140萬輛汽車在空中飛!沒人搭的「幽靈航班」為何塞滿歐洲天空?
別擔心,要開心!日本開始坦然接受「超低生育率」,發生什麼事?
幫人打工不可怕⋯真正害人的,是「打工者心態」
年輕世代不是一個人離職,而是呼朋引伴!主管們如何應對「粽子式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