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抄襲失學位辭民進黨職 蔣絜安曝用人不慎:強暴脅迫下不當作為

民進黨客家事務部主任蔣絜安。   圖:聶良恩/攝(資料照)
民進黨客家事務部主任蔣絜安。 圖:聶良恩/攝(資料照)

[Newtalk新聞] 民進黨客家部主任蔣絜安的台灣大學國發所論文涉抄襲遭撤銷學位,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則被質疑找「槍手」代寫。蔣絜安28日晚間在臉書發出超過1200字的長文宣告會放棄學位,同時請辭客家事務部主任,但她聲稱,自己擔任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局長期間,曾因「同情懷才不遇」而延攬薛姓新聞界失業人士進入團隊,但薛姓男子任職後不僅態度不良、行跡惡劣,趁她論文口試即將屆期的急迫性,強迫她接受「好意」,因此蔣絜安「對我在強暴脅迫下不當的作為向社會大眾致歉」。

新黨日前舉行記者會指控,蔣絜安的台大國發所論文涉嫌抄襲,且她的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也可能是找「槍手」代寫。桃園市立委參選人游智彬在臉書發文透露,蔣絜安的台大學位遭撤銷,並貼出台灣大學回覆他的函文提到,此案經台大學位論文違反學術倫理審定委員會審議,被檢舉人蔣絜安的學位論文審定結果為具有抄襲行為,且已達情節重大程度,故予以撤銷學位。

台大則透過文字說明,社科院完成審定作業後,已將審定報告書及會議紀錄送交教務處核定,經教務處確認審定會的成立及審議過程,以及審定書的報告內容後,教務處同意審定書的報告內容及建議,台大已將調查結果通知檢舉人、被檢舉人及函報教育部。民進黨回應,蔣絜安已向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請辭,並獲准辭。賴清德29日被媒體問到對蔣絜安學倫案的看法時表明,民進黨對於學倫的高標準不會改變,既然台大已經做成決定,蔣絜安不僅接受也已經遞出辭呈,他也批准,這是民進黨的標準。

蔣絜安晚間透過臉書聲明指出:「10年前抽空到中央大學就讀客家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熟料求學期間便遇到新聞界的前輩薛雲峰先生,薛先生以台大老師的身份接近我,藉著課堂後的學術討論知曉我的論文方向。103年我有幸被拔擢為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局長,薛先生表示自己失業多年,希望能進入市府一起推動客家相關事務與政策,我認為他的學經歷足堪此任,又同情他懷才不遇,便舉薦他擔任客家事務局的機要秘書。」

蔣絜安續指:「孰料,他任職後,不僅態度不良、行跡惡劣,上班時經常酒氣沖天、遲到早退,我以首長身份多次提醒他,他不僅回之以怒目與惡言,甚至公然批評謾罵長官同仁。我勸導糾正他時,他常常私下PUA我無法獨力完成純學術性的論文,並主動提出願意協助整理資料與文字草擬,同時並表示他多年來已藉此行徑遊走官場與學界,他也藉此與女性朋友交往,協助畢業取得學位,包括他現任同居女友。」

蔣絜安控訴:「在我以為我對論文仍掌握主導權的情況下,我們的關係愈形惡劣,他多次反過來恐嚇威脅我,並趁我論文口試即將屆期的急迫性,強迫我接受他的『好意』。中央大學的論文主題是關乎我前半生的志業,所有訪談與構想都是我親力親為,然而薛先生在學術與客家的包裝下卻藏著情緒勒索與操控女性的狼子野心,在他因素行不良被人檢舉遭市府革職後,他便將所有怨懟歸咎於我。」

蔣絜安指稱:「我這幾年來無一不活在被他脅迫的惡夢中,無論在就任客家事務局局長或是擔任立法委員期間,都活在他的陰影與威脅之下,我能謹守的只有公器不得私相授受的廉能與客家硬頸不屈的氣魄,也拒絕酬庸性的預算編列。這也是我後來再去報考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的原因,我期待能有純淨無私的研究環境與充裕的時間,培養我獨立研究的專業能力。公公鍾肇政是我永遠敬佩的長輩及典範,生前對我疼愛有加,翁媳緣份不會因為任何因素而有所改變。」

蔣絜安強調:「公公去世時,我並無一官半職,尚需負擔生活費與子女學費,治喪事宜是由蔡英文總統公開肯定公公是國家文化資產,指示由政府成立治喪委員會,以表彰公公一生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我身為家屬與晚輩,對總統、桃園市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弔唁與默哀至為感謝,但是對於政治性的不實攻擊,中傷公公清譽,則讓人痛心及遺憾。此等有心人士別具目的之不實爆料及扭曲事實之公然誹謗,我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蔣絜安在文末寫下:「我以沈痛但無悔的心情把所有的事說出來,也對我在強暴脅迫下不當的作為向社會大眾致歉,我放棄我的碩士學位、也主動向賴主席辭去客家事務部主任一職,我不會改變我對客家的初心與對學術的憧憬,但我唾棄同黨同志與學術掮客的脅迫與傾軋,包括我的副手、與薛先生關係匪淺的邱女士。我在學術上犯的錯誤,我誠心接受學校與社會大眾的指正,我也呼籲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這種利用資訊與職位不對等的權勢傾軋,希望每位莘莘學子都能有更好的學術環境與可期待的未來。」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討打」議員加入民眾黨?林俊憲:與柯主席理念相符 檔次還提升了呢
呂美玲嗆民眾「討中共打」道歉退黨 國民黨基隆黨部:不代表本黨主張

賴清德由鍾肇政媳蔣絜安陪同細看鍾老的著作文字。   圖:林昀真/攝(資料照)
賴清德由鍾肇政媳蔣絜安陪同細看鍾老的著作文字。 圖:林昀真/攝(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