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同擴異 兩岸難和平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520演說後不到4小時,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就代表大陸方面定性賴總統是「台獨工作者」,原本賴政府在籌組國安團隊人事時,聲稱由鄭文燦接任海基會董事長及邱垂正接任陸委會主委是個善意,但賴的演說進一步擴大並固化蔡英文前總統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把台灣一詞視為國家稱號,顯然北京已將此論述視為「惡意」,兩岸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僅難以突破官方對話,賴政府在外交、軍事、兩岸事務層面恐將陷入更艱難的境地。

兩岸長期在各領域的零和鬥爭,終於在李登輝總統任內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陸委會及海基會,大陸在黨的中台辦後也成立國台辦處理對台事務,因此兩岸之間的事務並非由外交部管轄,而分由陸委會與國台辦對口處理,這說明兩岸關係並非兩國關係。

馬英九總統時代,陸委會主委與國台辦主任之間甚至能互訪,建立熱線,最後升高到2015年11月在新加坡的馬習會。回首兩岸關係始終並非兩國關係,而是特殊的兩岸關係。就像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在國共平台高層會晤時對大陸領導人提出,兩岸的直航要推動時,這個航線的定位並非國際航線也非國內航線,就稱是兩岸航線,解決了彼此的堅持,這是兩岸政府智慧的妥協產物,有利於兩岸人民。

當蔡英文與賴清德兩任總統承先啟後,在李登輝提出特殊兩國論後,要擴大兩國互不隸屬的論述,刻意忽視兩岸政府所依據的憲法,就是主張一個中國的領土範疇,即使兩個政府的治權不及於對方,但各自從憲法來說,主權只有一個。

尤其這次賴清德的演說還搬出「國籍」來強化兩國互不隸屬的論述。但他卻忘了一個現存事實,兩岸人民進入對方的管轄區域,入海關看的是「台胞證」與「入台證」,而非代表國家的「護照」,這就可說明兩岸之間的海關確有默契不承認護照,而用上述兩種證件做為准許入境的妥協與權宜。

因此兩岸之間過去曾有的良性互動、對話接觸與處理爭議,靠得是「求同存異」精神,雙方憲法追求的是國家統一,但統一由誰做主,誰代表中國,這些複雜的政治難題就先擺一邊,這就是海基會與海協會能有20幾個協議簽署的關鍵。

而新上任的賴總統既宣示要追求兩岸和平、經濟繁榮,卻避開了兩岸該有的「同處」,反而擴大政治難題的「異處」,「避同擴異」這條道路執意走下去,兩岸豈能和解,爭端擴大,信任遠離,敵意增加,爭取陸客來台觀光與陸生來台就學,以解觀光旅遊界與私立大專院校的燃眉之急,就會如同菜籃挑水一場空,和平的兩岸關係,難矣!(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