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美國疫情帶小留學生回台,家長見證台灣教育優點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Dr.Phoebe/小牙醫的觀察站

你一定聽過類似的故事:某個在班上可能前五名也排不上的學生,我們姑且稱為丁丁,因為家裡環境還不錯,無論攀親帶故還是人生中樂透拿到美國綠卡,在國小或國中畢業後去了美國,沒想到成績本來在台灣普普的他,一去到美國就拿全 A,之後申請上某間不錯的大學,從此在美國發光發熱。若有朝一日回台灣,就算沒厲害到被稱為「台灣之光」,卻極有可能因為喝過洋墨水而薪水三級跳。而曾經身為全班前三名的你,總會納悶當年連功課都要抄你的丁丁,到底是甚麼地方比你強?就單單因為和美國沾上邊,在台灣就走路有風了起來。

曾幾何時風水輪流轉,過去光鮮亮麗的美國公民現在成為全世界避之唯恐不及的過街老鼠,隨著疫情未能趨緩,總統和大批白宮幕僚紛紛確診之際,美國人民甚至被許多國家拒絕入境。在我身邊周遭,也開始有許多對美國的防疫措施和目前的教育系統感到極度不信任的家長們,紛紛出走美利堅共和國,轉往其他國家或自己生長的家鄉受教育,我稱這樣的現象為「美國版的孟母三遷」。

美國遠端教育底下的問題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雖說美國政府並沒有計算究竟多少公民擁有第二本護照,畢竟在美擁有護照的人仍然不到一半,但是估計也高達 4 千萬人。這其中也有不少的家長,選擇使用雙重國籍的優勢,為孩子遠走「他鄉」(對父母而言可能是返鄉),只不過這回不是來美,而是離美。

根據加州州立大學爾灣分校(簡稱 UCI)的政治學者 Sara Goodman 表示,「能去另一個國家生活是優勢⋯⋯但是這也使原本不平等的狀態更加嚴重。」Goodman 進一步指出,疫情底下,不少父母除了將孩子轉到美國其他州(或其他國家)就學以外,將孩子轉到私立學校和在家自學的人數也急速增加。

H 爸是麻醉科醫師,擁有一雙長相標緻的兒女,大女兒 7 歲,在疫情前成績過人。但在遠端教學時卻感到十分無趣,原因在於老師在遠端教室上所要求的功課,她只花 5 分鐘就完成,但其他 20 分鐘卻必須等老師做各式各樣的危機處理,比如重新講解規則、同學沒專心聽而不停打岔、同學找不到功課連結等。於是 H 爸把兩名孩子退學,找了私人家教,一天花 3 小時的時間一對二的幫他們搞定所有在學校該學的課程,其他時間則替孩子報名不受疫情影響且照常營業的才藝班。H 爸說,因為大部分的孩子在周間白天時都在上網課,於是他的小孩往往在這些才藝班成為「唯二」報名的學生──明明付的是團體價,但卻讓他們得到私人教學的服務,讓 H 爸直呼根本賺到了。

E 媽則是住在矽谷的一名母親,她很慶幸孩子讀的是私立的雙語教學幼稚園。在三四月加州「宅在家」命令奏效的時候,公立私立學校都一併關閉。不同的是,隨著矽谷的疫情稍稍減緩,私立學校也隨之開放,原因是因為秉持著教育第一的家長們,覺得付了「貴鬆鬆」的私立學校學費,可不能只是讓學生在電腦前喊喊ㄅㄆㄇ就夠了,需要更多的學習。於是校方也回應家長的要求,在全美小孩放暑假時開班補課,讓小孩得以將之前流失的學習補回來。但是唸公立學校的女兒,則全程都必須遠距教學,就算學習受到影響,也沒有任何得以補課的機會。

疫情和教育之間的拔河

美國至今對於是否讓學生回到校園這件事情,還是沒有統一的答案,而會因各州的政治立場以及學區的資源多寡有所不同。在開學以前,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祭出一系列鼓勵孩子回學校念書、並陳述現在網路教學完全不足夠的聲明。其中包括在接受調查的 477 所學校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學區要求老師,「給予學生明確的指令、查看學生的互動、或確認學生的學習成績,富有的學區又比低收入的學區更加容易達到以上的標準。」

關閉學校對低收入和擁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有著巨大的影響。我的小姑在加州橘郡的中學任教,雖說疫情尚未趨緩,但是小姑卻被要求每天到學校報到,只因為該學區中有著不少學生需要來學校使用電腦,才得以和其他學生一樣得到網路教學的機會。根據布朗和哈佛大學針對 800,000 學生做的一項調查發現,當 3 月份學校因為疫情關閉以後,學生的程度退步一半以上,其中又以低收入戶地區更加嚴重。

然而,疾病管制局這項聲明卻被《紐約時報》踢爆是被白宮幕僚施壓所致── CDC 更改了許多孩童的確診案例及相關數據,讓字面上看起來沒那麼嚴重,好替政府背書,極力建議學校重新開課,讓小孩重返校園。許多學校在開學之後馬上嘗到苦頭:根據《US News》的報導,美國小兒專科做了一項研究,發現孩童確診的比例在 9 月份開學後短短兩周內就增加了 14%。

和美國荒腔走板的防疫措施相比,井井有條的寶島台灣就像是一塊淨土,吸引人的不是提供無限可能的美國夢,而是安全、自律和零確診的環境,更不要提那些隨時可以攻擊你的 #TaiwanAttack 美食,成為「孟母群」為孩子教育而決心出走的契機。

新一代的「台灣小留學生」

為了小孩教育而選擇回台的孟母們當中,有的待半年,有的待一年。大部分的孟母為了小孩的教育,都選擇和爸爸分隔兩地,但最終目標都沒有打算回台定居,而是打算等美國疫情塵埃落定後,再決定回美。我的老饕友人矽谷 W 媽看到孩子因為網路教學而越來越依賴電子產品,甚至寧可打電動都不想跟其他人講話,外加不想放棄讓小孩在台灣短期受教育的機會,決定回台。

同樣隸屬於孟母群的氣質友人 Y 媽也覺得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對小孩眼睛不好,更憂心孩子的社交發展,於是選擇回台。Y 媽表示,因為疫情關係,「孟母族群」暴增,不但成立網路社團,連台灣的美國學校、雙語學校、甚至是語教班(公立學校開設給外籍學生的班級,使用英語教學)都紛紛額滿,還有著大批人排隊等候。也因此 Y 媽在考量離家遠近、有無後援、學費多寡等其他因素,決定還是讓孩子上一般正規的班級。

但是沒想到,這個決定讓她原本那「讓孩子快快樂樂學中文」的美夢,瞬間被照樣造句、問答題、相似字等填鴨式教育給打回原形。寫不完的功課、學不完的中文、考不完的考試,尤其對於老師的威權式教育頗不習慣,比如上學遲到被罰跑操場、不聽話直接在課堂上大罵,讓兩個習慣美國老師凡事輕聲細語外加來點愛的鼓勵的小 ABC 們異常不習慣,更別提在這中間努力的惡補中文,希望能夠盡快跟上進度。

台灣教育的優點

但是在這樣的文化衝擊底下,Y 媽也特別跟我提及她認為台灣教育非常珍貴的一面,比如要求學生在小小年紀學習打掃衛生,包括教室、操場、廁所等。除此之外,尊師重道、遵守規矩、友愛同學、有公德心等這類的紀律和教導,在美國個人主義底下的教育比較難看見;也讓習慣美式教育的孩子們,學習如何將他人的利益放在自身以上,好達到社會的和諧與平衡。

我在美國唸公立中學時,看過學生在操場上和教室裡亂丟垃圾或亂黏吃過的口香糖,卻沒有半個同學出聲要求停止,只因為大家都覺得這是「那位同學的自由」,反正會有清潔人員幫忙清理。同樣場景若換到台灣,可能就有膽子大一點的同學會出來制止,膽子小一點的同學也會去和老師告密,總之想方設法也要停止這種行為,不然打掃時間就是大家要去收拾口香糖黏在地上這個爛攤子。這樣的紀律和文化在小時養成,長大後面對疫情來襲之時,也就成就了大家都願意乖乖戴口罩的文化,哪怕是犧牲自己的舒適和大口呼吸的自由。反之在美國,戴不戴口罩被定義為個人必須捍衛、他人無法奪取的自由,這樣個人主義至上的態度,也顯示在美國居高不下的確診數字上面。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願意為了小孩教育的福祉而出走舒適圈,就算忍受一家拆成兩半的痛苦也在所不惜。20 年前來美留學並在美生根的「丁丁們」,在 20 年後帶孩子回台灣留學,不單得以讓小孩學中文和躲避美國的災情,更能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台灣教育的優缺點。我們往往花很多的時間去剖析該借鏡國外,但其實也不該妄自菲薄,台灣縱使教育制度不完美,卻有著它無可替代的地方。至少它所孕育出來的子民富有人情味、熱愛打抱不平、憨厚老實,並且,善於為他人著想。這是美國教育現今的制度底下,所遠遠不及的。

祝福回台努力的「孟母」和小 ABC 們。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反美國夢」?嚴峻疫情下逼出的「孟母三遷」現象,與新一代的「台灣小留學生」們》,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美國學生,你們沒有比較聰明:關於教育,我有話要說
在美任教的中小學老師:「尊重」過頭的美式教育,一定比較好嗎?

作者簡介:

Dr. Phoebe,從台灣小學畢業就背著行囊到美國當起小留學生,開始像候鳥一樣的飄泊飛行。大學畢業於UCLA分子生物系,研究所畢業於NYU牙醫系,曾工作生活於紐約和舊金山,目前在洛杉機執業的小牙醫師。熱愛牙醫的工作,尤其傾聽病患訴說千奇百怪的真實故事。同時熱愛到處旅行,因而愛上寫作,成為兼職旅遊作家。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