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台海危機!馬斯克逼供應商在第3地生產,「避開中國與台灣」防零組件斷鏈

特斯拉近日要求供應商在2025年起,開始在中國和台灣以外的地方生產零件,以因應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風險。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特斯拉對非中國供應商做出以上要求,具體包括印刷電路板、顯示器和電子控制單元系統等廠商。

特斯拉的這項決定,主要是為了在即將舉辦的美國總統選舉前,避開大中華區的地緣政治風險,並建立非中國市場的替代供應來源,以防止供應鏈中斷。

特斯拉也與日本、韓國等其他亞洲供應商討論了此問題。一位日本電子製造商高管證實,確實收到特斯拉「非中國及台灣的第3地生產」要求。

另一家零組件供應商的高管指出,由於這個要求,他的公司正在泰國提升產能。他指出,對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許多客戶來說,所謂的「中國+1」策略,也包括避開台灣。

特斯拉為何選擇避開中國與台灣?

消息人士表示,其他美國汽車製造商如通用汽車和福特,也要求供應商研究將電子產品生產移出中國和台灣,但與特斯拉不同的是,它們並未正式提出這樣的要求。

Elon Musk 圖/shutterstock
Elon Musk 圖/shutterstock

「多家美國車廠是我們的客戶,特斯拉在規避台海風險方面是最積極的。」一位電子供應商高管表示,「要在中國和台灣以外的地方進行生產真的很難,也很昂貴,因為成熟的供應鏈就在那裡。」

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一直十分關切台海關係,過去也曾多次發表相關評論。去年9月馬斯克曾將台灣比作夏威夷,認為中國可能會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且不久的未來中國在台海軍事實力會超越美國,屆時美國保護台灣將格外困難。

特斯拉未來中國策略怎麼走?

近年來,由於美國技術封鎖、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來台等因素,兩岸關係逐漸緊繃。特斯拉提出要在中國、台灣外生產零件的時機點,也恰逢台灣總統交接、美國宣佈對中國電動車及電池課徵新關稅。

特斯拉這一策略,也是在該公司與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競爭加劇之際提出的。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比亞迪2024年第一季全球純電動車市占為15%,而特斯拉的市占從前一年的22%下降到19%。

然而,這並不代表特斯拉有意放棄中國市場。馬斯克今年4月曾突襲訪問中國,希望駕駛輔助軟體FSD能在特斯拉第二大市場獲得許可。中國方面也欣然允諾,稱特斯拉是中美經貿合作的成功範例。

比亞迪 圖/shutterstock
比亞迪 圖/shutterstock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電動車已經成為美中科技戰的最新戰場。」

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科技供應鏈分析師邱世芳指出,像特斯拉這樣與比亞迪等中國品牌有更直接競爭的車廠來說,建立中國以外的生產力有其道理:「我們也看到,許多零組件供應商,在東南亞和墨西哥加快投資腳步。」

延伸閱讀:特斯拉啟動大裁員10%!補償曝光:美國都拿兩個月、中國0.5N+3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陳建鈞
資料來源:Nikkei AsiaBenzingaReuters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