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蝸居在都會嗎?封城後上班族的 4 大體驗

作者:邱奕捷/法蘭西式培根

「欸你們那邊怎麼會這麼嚴重?」、「記得不要出門了啦,家裡還有東西吃嗎?」、「阿你們那邊都封城了?不考慮先回來台灣?」

以上恐怕是這段時間旅居在外的台灣人最常聽到的問候。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封城」大概可以無愧成為 2020 年的年度風雲詞,到了 2021 年也還歹戲拖棚般在各地輪番上演,絲毫沒有要下檔的意思。

在疫情控制極優的台灣,「封城」是一件遠在天邊而讓人聞之色變的慘事:生活習慣的一夕改變、忽然來到的人身限制、長時間在家的心理消耗⋯⋯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在暗夜中總有微光。雖然整體黯淡不明,但這一年多的封城以來,人們已經逐漸走出初期的慌亂,慢慢摸索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有緣身處疫情搖滾區的巴黎,這篇文章要爬梳這一年多來的親身經歷:當生活忽然被封城「主動式降噪」後發生了哪些變化,而疫情後的「新日常」又可能會有那些正面改變。

遠端工作成常態,但同事感情反而更緊密了

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許多國家「只聞雷聲響,不見雨點落」的遠端工作一夕間全部到位。

法國辦公室白領的生活從去年 3 月開始已經徹底改變:進辦公室上班再也不是一個「義務」,而是一個必須有正當理由,經過主管和 HR 層層核准以後才能行使的「權利」。

初期的確感覺不適應,但經過一年多下來,目前我身邊的法國人普遍認為一周進辦公室一到兩天左右是最佳的平衡。即使未來疫情遠離,企業和員工兩方面都大有可能會繼續維持這樣的工作模式。

或許和大家想像的不同,遠端工作造成最大的影響並非工作效率,而是同事間的相處模式。有趣的是,由於不再每日碰面,同事間似乎少了過度交流的緊繃而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自從普遍開始遠端工作後,我可以明顯感覺到遠端會議的問候都多了一份同甘共苦的溫情。在疫情趨緩可以有限度回到辦公室後,往往部門同事會盡量約一天一起回到辦公室見見面。部門主管 R 先生是這樣說的:「請大家在這天盡量把會議排開,我們把握難得見面的機會好好相處一下,工作什麼的就留到其它日子在家自己完成吧!」

辦公室的角色已經轉變:這不再是大家各自埋頭苦幹的場所,而是同事間交流情感的場合。

改變 1:遠端工作已經成為辦公室白領的主流,即使疫情趨緩也回不去以前的工作型態了。

居家時間增加,對環境的重視更上層樓

在法國對於居家環境的重視原本就比台灣高上許多,「封城」期間大家被迫待在家中當然又使得這樣的重視更上層樓。以往還有衣服、包包、鞋子這些出門用品搶奪預算,現在外出用品的重要性大幅降低,自然就更有多餘的資源投注在家裡的布置上了。

以我自己為例,原本家裡的餐椅雖然不舒服但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也只有吃飯時間會坐在上面。然而在封城期間這就變成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了:既然我要花這麼多時間坐在這裡,當然應該要花點錢讓它舒服一點啊!於是我們趁著封城間的空檔跑到店面試坐了 20 多張椅子,毅然決然的把家裡的椅子全部換掉,讓舒適度跟視覺性都大幅升級。

我們顯然不是唯一的特例,同事 J 小姐在封城期間把書房的傢俱整組砍掉重練以便有更好的辦公環境、C 小姐則開始認真處理延宕已久的廚房翻修,畢竟天天下廚也不要再折騰自己了。部門主管 S 夫人開始認真地規劃自己的庭院植栽。N 先生則不顧小孩剛出生的辛勞,執意進行把牆壁打通的大工程以拓寬室內空間。

在封城之前,我們的生活過於忙碌而或多或少延宕了改變居家環境的念頭,然而封城後大家都樂此不疲的開始整頓,對於生活美感的要求也就更加提升。

改變 2:人們更加講究家裡的生活品質,未來幾年消費的重心會著重在居家布置的需求之上。

我真的需要蝸居在都會區嗎?

除了家裡的布置外,生活型態的改變也讓人們開始更大範圍的思考「家」的意義:我真的有需要委曲求全的屈居在都會區嗎?

前同事 D 先生一向非常富有行動力,一聽到「封城」的消息後馬上和朋友離開巴黎,直奔法國西南租下一棟海邊的度假屋,在遠端工作之餘享受人煙稀少的海灘,午休時間還可以去衝衝浪、做做日光浴,直接羨慕死依然困在巴黎小公寓的同事們。

即便在一級都會區如巴黎,人們對於居家的想法也有了很大改變。以往市區小坪數的 Studio 是年輕租屋族的首選物件,現在卻不禁開始讓人遲疑:「我真的要住這麼小的房子嗎?還是我乾脆往市區外住一點,多一些坪數來讓自己生活舒服一點?」

沒錯,如果未來的生活不再需要每天通勤到辦公室,那有什麼理由要委屈自己住居在都會區小小的公寓之中呢?同事 F 小姐居住在法國中西部的城市,偶爾進巴黎辦公室時需要搭乘一個半小時的高鐵通勤,在過去這樣的經驗屬於特殊情況,現在則開始變成一種普遍被接受的思維。

改變 3:居住位置的彈性大幅提升,都會區高密度的住宅可能不再是一個必須遷就的妥協。

心境的轉變,連帶改變生活型態

最後,我認為封城帶來最重要的影響是萬籟俱寂後個人心境的改變。

當封城來臨,一切的日常社交活動戛然而止。我們終究要直面自己並且回答這個問題:對我而言到底什麼東西是重要的?

從我身邊的例子來說,不只一位朋友在跳脫日常後發現原來自己不需要喧鬧的社交生活。同事 J 小姐在封城期間發現規律的運動使她心靈寧靜,於是更加認真的安排訓練菜單來鍛鍊身體。嗜酒的朋友 J 先生則在封城後毅然決然的戒酒,並且嚴格的實施 168 飲食管理來改善自己的健康情況。朋友 R 則開始思考社會的問題,發現原來自己生活在厚厚的同溫層而漠視了身邊種種的不公不義。

我自己則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人,有許多想做的事情卻總沒有足夠的時間實踐。封城後有大把的時間獨自在家,於是終於有餘裕將拖延已久的 Podcast 計畫付諸實行。

對我而言,這樣忽然靜下來的生活是封城期間帶給我最大的改變與收穫。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有許多朋友經歷了一樣的心境:經過「封城」的降噪後,我們才終於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聲。

改變 4:社交生活嘎然而止,人們在「封城」的吹哨暫停中重新開始思考。

人生中難得的「中場休息」

綜合以上所述,我認為疫情過後會由工作模式的改變而引發長遠的社會變化。在遠端工作成為常態後,我們不可避免的會更加注重居住品質,甚至進一步出現離開都會區的風潮。最重要的是,封城為我們的生活中帶來難得一見的中場休息,靜靜在經歷過的人們心中發酵了些甚麼。

疫情終將過去,但我們或許才剛開始了解它所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生活被封城「降噪」後,上班族在巴黎親身體驗的 4 大轉變,包括「我還要蝸居在都會區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有圖有真相:法國解封快兩個月了,上班族們進公司了嗎?

海外工作回台後:跟著法國時間上班,疫情讓「工作日像小假日」成為可能

作者簡介:

邱奕捷,來自台灣,充滿海洋性格的好奇心。始終認為自己想說能寫,卻直到開始下筆才理解不雕花的詞句方有靈魂。相信視野決定思想的高度,於是抓住每個因緣際會在各地生活,目前在巴黎找到身心舒適的經緯。離家一萬公里,在這寫下巴黎與台灣的各種相異與相似,就這麼持之以恆吧!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