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正:陸不認海峽中線 將無緩衝餘地

國防部長邱國正(中)1日在立法院表示,海峽中線是一種默契,陸方不承認有的話,將來沒有緩衝餘地,會對地區造成更大壓力,應該要多方考慮。(姚志平攝)
國防部長邱國正(中)1日在立法院表示,海峽中線是一種默契,陸方不承認有的話,將來沒有緩衝餘地,會對地區造成更大壓力,應該要多方考慮。(姚志平攝)

近期兩岸關係緊張,大陸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更稱,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對此,國防部長邱國正1日直言,若陸方不承認有海峽中線,意即未來會沒有緩衝餘地,地區恐有更大壓力。

另路透1日也引述我官員說法,指在賴清德5月20日就職演說前,北京正日復一日地施加壓力,金門局勢是另一種「灰色地帶」的戰術策略。但「我們不會隨他們(大陸)的政治圖謀起舞,不會加劇緊張局勢」。

邱國正昨赴立院備詢受訪時表示,鄰居沒有牆但也知道互相尊重,「海峽中線」當然是一種默契,多年來兩岸雙方都謹守默契,如同鄰居之間的圍牆,彼此都知道哪邊是你的、哪邊是我的。

邱國正說,假如陸方不承認有海峽中線的話,等同將來會沒有緩衝餘地,可能會對地區造成更大的壓力,還是得多方考量。

路透1日報導,一位追蹤兩岸安全事務的外國官員認為,儘管大陸在沒有舉行如過去一年半、兩次可能迫使直接軍事對抗的環台軍事演習情況下,但在台灣下一任總統賴清德5月就職前,台灣正面臨著來自中國持續地「點點滴滴」的壓力,並試圖逐步改變台灣海峽現狀模式的一部分。

法國廣播電台1日報導,一家歐洲獨立智庫托馬斯莫爾研究所(l’Institut Thomas More)近日發布了一篇題目為:《台海現狀能否維持?》文章,指2月15日和19日在台灣沿海發生的兩起事件表明,金門正成了中國對付台灣的戰略實驗室。

文章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海警可以利用其管轄權來執行「北京薩拉米戰略」,即監視海域、保護漁船並監視台灣的動向。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可能會利用其聲稱的管轄權來破壞台灣對金門群島和馬祖群島的控制。

文章稱,這可能涉及切斷台灣與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的聯繫,這些群島是台灣軍事前哨基地,鑒於其戰略位置,是北京的優先目標,作為中國和台灣之間可能爆發戰爭的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