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宗》回顧攀登路 個展前言

郭少宗》回顧攀登路 個展前言
郭少宗》回顧攀登路 個展前言

【愛傳媒郭少宗專欄】九月中,於桃園A12藝術空間的「山川脈動」個展,正緊鑼密鼓地籌備中。於我,倒無須摩拳擦掌地焦躁過慮,卻帶幾分欣喜地靜候佳音。

展覽文宣有言:「歸隱十年首個展」,與事實稍有出入,在此加以說明:

1975畢業以降,我從事多樣的創作,對新媒體新思潮新課題,懷著獵奇與挑戰的心,實驗創作、籌組策展亦經25年不歇息。

大約於2000年起,再拾沉重的油畫筆和濃厚的油畫顏料,投入年輕時的最愛:油畫。那時逐漸遠離彩墨創作,而公共藝術除了教學外,對於參與評審、撰述、設計等事項,秉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而選擇洗手割席。

油畫之物質特性,其布質堅厚耐疊加,其顏料濃稠耐調和,與我的強烈情緒、龐大企圖、激情直洩、快速果決的「個性化」作畫流程毫無違和,油畫無疑是最貼切,最吻合的創作載具。

基於諸多涉獵,多重考量,我作畫主題自然而然的選擇聚焦在台灣的山山水水,泥土大地。

「台灣百岳」的扛鼎之勢,正中下懷,因此我全力描繪台灣的山嶽海岸、風雲林木,不論東雨西晴,橫嶺側峯,抑或上碧下泉,左星右月,我極其享受了盡情揮灑當下的快意人生,卻又體會了累積眾多作品的駄累負擔。

不知不覺,大約十五年來,我累積的台灣山海畫作,大大小小約有上千張。然一細思,對於登山專家攀登任何一座高山來說何其困難?而我只不過揮一揮灑色彩,「造山運動」於我卻是如此輕易?不禁汗顏羞愧。

2011年我的「台灣百岳」油畫首展於桃園文化局美術館,「登峰造極」算是首度面世。接著12年受私立中華大學之邀,於藝文中心個展,並出版畫冊(收錄拙作詩賦)。接著十年來因堅持「寧缺勿濫」原則(期間16年於淡水的「半山匯」精品展例外),才精挑細選和老同學的龐大網路公司基礎,所新創的A12藝術空間合作;卻因疫情緣故,延後至今開展,屈指算來,確是十年未曾曝光。

然而,拙作「台灣百岳」系列,有一批五十張50~120號的較大油畫,在中國大陸移動盛重展覽四場:2014 北京觀想藝術中心、2015 天津空港美術館、2017 澳門中濠國際拍賣、2017 深圳藏樂閣博物館,皆以[登峰造極/台灣百岳]油畫展為標題,讓本土風情在神州大地揚眉吐氣一番又一番。

因故,說我歸隱並不盡然,只是在台展出珍惜羽毛罷了;說我復出,其實,我在藝術路途,曲折坎坷,跋涉半百,五十年來從未棄甲叛離,依然堅守我的堡壘。

即使,那是一座孤島,吾亦泰然處之;那是一座孤峯,吾亦坦然釋懷。

作者為藝術創作者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