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原住民青年透過皮革創作找回身份連結

藝文中心/台中報導

當代原住民困境中,最常見的議題之一為都市原住民。身為都原青年,總在身份認同上感到徬徨、矛盾,「我是誰」變成一種日常詰問,「回家」也變成一種奢望,生長在台中、流著排灣族血統的噶菈淥(kaljalju)亦是其中一個案例。

噶菈淥(kaljalju)設計師擅長以原住民圖騰為基底,以刷染、星空染、糊染、綁染等方式,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藝創作獨特風格的皮革藝術。(圖/尼克皮皮提供)
噶菈淥(kaljalju)設計師擅長以原住民圖騰為基底,以刷染、星空染、糊染、綁染等方式,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藝創作獨特風格的皮革藝術。(圖/尼克皮皮提供)

從小學畫,到高中也選擇進入美工科,大學則就讀台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噶菈淥(kaljalju)嘗試過各式媒材的創作,最後在2014年認識皮革啟蒙老師程建喬,開始走入皮革工藝。正如皮革本身,有著柔軟的可塑性與堅韌的外皮,可以作為藝術創作的基底,也可以兼任常民文化的物件,而同時有美術底子與設計專長的噶菈淥(kaljalju),在這兩種特性中游刃有餘、兼容並蓄,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皮件,並獲得無數展覽機會以及一群忠實客戶。

因為深知文化傳承的不易,在皮革教學上,噶菈淥(kaljalju)總是不遺餘力。在台中市部落大學、救國團、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等開班授課,同時也接攬不少企業活動與學校研習活動。

原民系列:每一個圖騰,都是一種傳承文化的精神,原民系列是在部落大學教課的重點,讓每一個族群都能利用圖騰的表現,做出屬於自己文化的皮件品。(圖/尼克皮皮提供)
原民系列:每一個圖騰,都是一種傳承文化的精神,原民系列是在部落大學教課的重點,讓每一個族群都能利用圖騰的表現,做出屬於自己文化的皮件品。(圖/尼克皮皮提供)

透過皮革創作,噶菈淥(kaljalju)重新認識學習自己的文化,並將排灣族的圖騰與文化刻印下來,化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鑰匙圈、包包等,將文化的種子傳播到更多人的心中。

祖靈的庇護:運用幾何圖形拼貼出祖靈的形貌,菱形圖騰串連成百步蛇的紋路,祖靈的眼睛,就像太陽一樣一直照耀著我們。(圖/尼克皮皮提供)
祖靈的庇護:運用幾何圖形拼貼出祖靈的形貌,菱形圖騰串連成百步蛇的紋路,祖靈的眼睛,就像太陽一樣一直照耀著我們。(圖/尼克皮皮提供)

把興趣當飯吃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噶菈淥(kaljalju)仍然充滿感激,也因這得來不易的緣份,讓他開啟了公益之旅,從2017年開始環島做公益,把皮革工藝教學帶進偏鄉部落、育幼院;今年更自掏腰包,前進二十個部落文健站,陪伴部落長輩也活化他們的身心。噶菈淥(kaljalju)除了在創作中與自身文化重新接軌,也在做公益的過程裡,與部落族人產生更多連結,堅定了作為原住民的身份認同並能夠引以為傲。

包包結構分解圖:從皮革的染色到縫製再到五金的組裝,繁瑣的程序,需要很多耐心去完成。(圖/尼克皮皮提供)
包包結構分解圖:從皮革的染色到縫製再到五金的組裝,繁瑣的程序,需要很多耐心去完成。(圖/尼克皮皮提供)

噶菈淥(kaljalju)的作品,即日起至五月十一日,於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展出,同場還有師出同門的皮革雕刻師陳峙伊的作品展出。在此次的「融彩革藝展」中,可以看見噶菈淥(kaljalju)呈現出皮革不同的技法,包含刷染、星空染、糊染、綁染等;除了染色手法的多元外,也嘗試了以電腦雷雕的設計方式,同時規劃以原住民圖騰為基底的皮件以及傳統織帶結合皮革的藝術創作展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藝交融之下,匯聚成多樣而絢麗的場景,在手作正夯的現在,噶菈淥(kaljalju)在各種技法切換中行雲流水,成為異軍突起的關鍵,也開啟了大眾對於皮革創作的更多想像。更多資訊,請FB搜尋「尼克皮皮」查詢。